内容摘要:随着数智化写作的进步和“后人类”书写的发展,站在转向后现代化拐点的中国文艺,不仅面临极富挑战的多元问题,亦需被书写切实可行的建设性答卷。而“情本体”美学理论作为文艺研究的一种重要哲学思潮,对元宇宙时代的文艺突围起到一定的规约作用。因此,伴随着元宇宙时代的方兴未艾,探讨“情本体”美学理论在其中的作用与受阻,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野中具有深邃价值的作品,追问“仁本体”隐喻能够为其文艺生产做出的正向、积极预判,是钩稽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世界又不失本土特色的题中应有之义。
关键词:李泽厚 美学 元宇宙 文艺
一、实践美学与生命美学面向数字世界
平衡开放
“情本体”理论是李泽厚实践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情”是人类本体,即人存在的根基,并作为工具驱动人的实践活动,具有“实践性”。而生命美学主张“去实践化”“去本质化”“自由意志化”,强调美学应从生命角度出发,关注生命存在与“超越性”。生命美学批判实践美学思想,反对理性积淀为感性,强调在审美活动中感性积淀为理性,认为七情六欲等非理性现实感官体验无法被工具化。并以“实践美学……它对于本质和规律的追求,使得人被等同于物。”a为依据,提倡审美活动超越物质世界,属于价值世界范畴。
由此可见,“‘生命’溢出于、大于、先于实践之处”是潘知常对李泽厚思想的批判之矢。而侧重理性亦或偏向感性、物质世界是主宰还是可支配客体等问题不仅是美学之于二元论的论争矛头,也是元宇宙时代各方专业领域需要共同面对的基本哲学问题。笔者认为,元宇宙时代中式美学现代性的突围关键,正是实现偏重理性的“实践美学”与强调感性的“生命美学”两者间平衡与超越,产生协同效应。
“实践美学”与“生命美学”共进,为中国网络文艺提供健康精神取向,形成“中国经验”叙述模式。威廉斯将“溶解流动的社会经验”称之为“感觉结构”,即“一种现时在场,处于活跃状态、相互关联的实践意识连续体。”b文艺作品的创作者基于社会复杂性等产生综合感受与体验,形成“感觉结构”。感受与体验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基本能力,它们构成了个体认知世界、理解周遭环境的基石。全国首家元宇宙文艺与传播实验室发起人叶炜强调创意写作是元宇宙突破AI盛行的核心解法,网络文学和元宇宙文艺都应是人民大众文艺,均以解放人民大众的创造性为目标;同时,叶炜还指出技术是外壳,创意内容才是核心。c例如,互动剧《龙岭迷窟》使观众深度体验探险,观众根据屏幕指令判断剧情走向,选择情节发展,进行互动操作,解锁隐藏剧情、支线、彩蛋,以及多个完全不同的结局,沉浸式获得游戏闯关感。目前人类作家在拓宽故事内涵、丰富叙述上的贡献,网络技术难以匹敌。
保证人的实践价值远大于AI等数字智慧的实践功绩,是李泽厚美学在元宇宙时代为文艺转向所提供的形而上指引。他在《由巫到礼 释礼归仁》中指出,中国没有“创造主”这一概念……对“死亡世界”的想象亦为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和延伸,这便将人置于了至高地位。d强调人主体性的实践美学符合中国传统实用主义的文化内涵,推动网络世界的限制性规则与美学原则建构。2023年韩松落新书研讨会聚焦作家文体意识与ChatGPT关联,作家赵松认为文体个性化创造对作家至关重要,能带来“虚构乐趣”。策展人祝羽捷提出,尽管智能平台可能取代策展人、批评家,但小说家受影响相对较小。因像《春山夜行》这样文体不断变化的小说集,以反效率、难以量化的形态出现在读者面前,且韩松落以三十年磨一剑的创作态度充分展示了作家主体的不可替代,致使ChatGPT难以复制此类成果。e同年《上海书评》特邀亚马逊云科技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张峥与作家小白探讨人工智能的训练方式及其在未来的可能走向。小白提出,人类作家擅长在故事情节中设置悬念,或者将情感进行“延宕”,留予后叙,……这是目前大模型无法企及人类的地方。f
数智技术的发展需要在实践美学与生命美学间找到平衡,以确保其“劳动者”能基于丰富体验生成生命意识,并在理性与感性的交融中创造。其不应仅是工具,而应成为人类共情、守护的伙伴。此平衡有助于将中国传统“天人合一”观念从人与自然“一个世界”过渡到现实与虚拟“两个世界”,并丰富中国特色现代化实践经验。而若智能产品进化出不受人类约束的自由意志或误解“生命”与实践的关系,将构成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尤其是智能写作平台可能通过模仿人类心智和语言进化出以“顿悟”为条件的灵感,产生感性超越理性的不可控局面。因此,李泽厚“有人”美学的理性监督作用变得尤为重要,“有人”美学与“生命美学”的平衡交融对元宇宙数智世界建设在确保人类主体地位同时不与科技迅猛发展相悖。
二、建构从“情本体”到“真情本体”的
“后人类”书写生态
李泽厚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一书中认为中国人的实用理性使得人们倾向于在现实人际关系中建立“乐感文化”;中国人重视建立在孔子儒学传统之上的心理情感价值,而非空想地追求精神“天国”。g在元宇宙时代,如何把积淀千年的儒家心理情感价值认同从现实生活移植到虚拟空间;如何以“乐观文化”构建“人机和谐”的书写生态;如何连接现实情感与数智化理性等话题已在作家笔下被深度探讨。例如,石一枫的《入魂枪》探讨了虚拟世界、电子竞技等前沿话题,同时拷问了网瘾少年、创业者等现实社会问题。主人公对虚拟的向往与现实的空虚被并置为对元宇宙时代“礼性”秩序的探寻。作家将矛盾回归原生家庭,定义亚文化,认为虚拟世界冷漠“无情”,但孤独症患者瓦西里在虚拟空间的价值救赎下走出封闭,日趋融入现实,展现了积极的“人机和谐”。作品体现了“实践美学”与“生命美学”的交互,以生命关怀为落脚点,将“后人类”主题引向李泽厚实践美学之“情”,赋予文本“乐感文化”的治愈价值。
在《哲学探寻录》中,李泽厚正式提出“情本体”的主张,“欲”(一己身心)与“理”(宇宙规律)相交融所产生的情感快乐由此成为李泽厚专注当下、注重人性审美的中式文艺“现代性”特色视域。笔者通过《入魂枪》不仅正式介绍元宇宙领域,还深刻探讨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危机问题为例,将讨论拓展至以“诗意地栖居”美学视角对“后人类”的“情感快乐”进行解读,从而展现新时代风貌。作者石一枫巧妙运用虚构能力进行叙事,激活潜意识中的“情本体”思想,使其在文本中无意识流淌。同时,他重视文学“意境”,强调作者形象思维,通过反复认识世界而产生的理性认知和逐“道”而现的感性经验共同构成作品的深层意蕴,融合儒与释的“道”进行元宇宙社会文化“意境”的生态建构,探讨“人机和谐”理想在“乐感文化”潜意识中实现的可能,展现现实生活与虚拟文明和解的诗意关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