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诗集《素日》是一部很有底气和质量的诗集,表现出诗人鲁微诗路跋涉的不菲成就,他深度关注社会人生、富有强烈的时代感。诗作充分关注自然生态、怀有人类的大爱之心,由继承传统到追求艺术创新,不断以扎实的努力实现更高远的文学目标。
关键词:寄情理于境象 顺乎自然 “北部”抒写 拥抱时代
一
诗集《素日》收入诗人鲁微近几年创作的长短诗作近百首,描述山河风景,深怀草木之心,诗中含纳了开阔悠远的人文气象,是一部充分彰显了黑龙江和北方地域特色的诗集。在地方文学的发展进程中,黑龙江的诗歌创作是不可忽略的一个群体,也和小说等其他文学门类一样,以不可缺位的优秀诗人和有代表性的作品支撑起一方天空。诗人鲁微是这群体中出类拔萃的一员,《素日》入选“野草莓丛书”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鲁微是一位很有独特追求的诗人,诗的话语平和明晰,自由率性的书写却常有惊人之语,大处着眼,小处落墨,看似平常事、平常心,却能把悠远之思含纳其中,不知不觉便走向深度。他常写天地旷远的大场景,《北琴海》《天台七日》《远去的故事》等诗,写得大气,就像蔚蓝海岸。他也喜欢涉笔小事物,如《看一群蚂蚁搬家》《小黄》等等,清新有趣,一缕缕情丝,萦回在心境之上。
《世间》是一个好大的题目,是写大场景的,全诗却只有这样十行,“天有阴晴朝夕/地有四季更迭//人不分男女或者老幼/人有善恶亦有美丑/高贵的人比比皆是/善良的人薪火相传//好人是一道光/照亮美好//也有照不到的暗处/无聊之人混杂其间”,诗人从天地入手,写人的美丑善恶,写的是“世间”的整体状态,是一种大概括的写法,近于格言警句。尤其后四句以“一道光”的比喻领起,进入思辨状态,“也有照不到的暗处/无聊之人混杂其间”,在深思中看到了“世间”的本相。
诗必须有自己的思考,而有了思考又不能是空洞的抽象概念,寓思考于感性的具象情境之中。《想当一位农人》是一首“冥想”式的诗,诗是这样开头的,“一直没能弄懂职场的规矩/也拒绝同流合污/很想慢下来/很想停下来”,如果说这样的思考还是停留在较为抽象的状态,那么诗人肯定不满足这种现状,于是很快进入了“冥想”的具象或是细节状态:
看看天空
逗逗小鸟
然后,耕种几亩土地
翻地、育种
施肥拔草
把双脚插进土地里
汗水浇到土地上
十成土地也许只收一成
就已经满足
幸运的话
可以在田里的树下
得到一只野兔
诗虽然还是“冥想”,但却是具象的冥想,是细节的冥想,离开抽象的思考,把人领进境界中来。从看天空逗小鸟,到耕田种地,而且取来细节,“把双脚插进土地里/汗水浇到土地上”,借用守株待兔寓言故事的细节,“幸运的话/可以在田里的树下/得到一只野兔”,这些细节构成了一种有情调、有意味的“现场”,而不是直白地去说理,理是含在情境和细节之中的,有了含蓄的效果,也有了深度。其实深度并不是晦涩、深奥,而是“含不尽之意尽在言外”,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是不直接说出来,而寓于意象、意境或是细节之中。
二
鲁微的诗歌语言是平实、平静的,他的诗中没有不知所云的混沌,没有错搭乱建的暴力,顺乎自然、顺乎情理,回避险远、怪异,从而追求天理常情,追求人情人性的深切与通达。周国平说过:“诗是找回那看世界的第一瞥。诗解除了因熟视无睹而产生的惰性,使平凡的事物回复到它新奇的初生状态。”平中求新,平中求深,是鲁微诗歌的经营之道。用自我的“只眼”看世界,方能克服“因熟视无睹而产生的惰性”,使事物从习惯性的陈旧磨损中回归到“新奇的初生状态”。
诗人从“人学”的原则出发,写现实的人生世界,创造真切的人情人性诗意境界,表现真实的生活内容,坚持写实的风格,走的是一条现实主义的诗歌之路。鲁微的许多诗作抒发的是人生经历最为直接的感受,讲的是来自生活的故事,质朴的语境中常有叙事的氛围,情与思总是率性地游弋其间,给人以亲切自然的美感。
《看一群蚂蚁搬家》《记忆》有着鲜明的叙事色彩,一如平缓的河流潺潺而来,清晰的心灵流波、往事的光影闪烁,传达着独特的感受和意蕴,在娓娓道来的叙述中让人有了亲切而又新鲜、陌生的体验。看蚂蚁搬家近似于童话,是从童心的角度表达了对于自然万物的悲悯之心和博大的善性情怀。诗中写暴雨雷电给人造成的“莫名的灾难”,在诗思的引导之下关照蚂蚁搬家的情态,有一些树枝和石子挡住了蚂蚁的道路。诗人这样写道:
在暴雨来临之前
我轻轻挪开了那些树枝和石子
很多的蚂蚁
顺利而过
蚂蚁们走了
暴雨如期倾下
在雨中
我有一种开心的感觉
作为一位热心自然生态的诗人,鲁微的关怀表现为一种诚挚、善性的大情怀,为蚂蚁排除行进的障碍,在暴雨来临之时,诗人在雨中心情大好,“我有一种开心的感觉”。这种行为代表了一种愿望,创造了“无意中的一个幸运/会让人幸福”,这是一个善良人对他所生存世界的一种大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