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控模式选择结果关乎国企集团协同效能
作者 黄安琳
发表于 2025年4月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国有企业集团在能源、交通等重点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国企集团亟须优化管理模式、提升运营效率以保持竞争优势。其中,管控模式是国企集团有效管理的核心,其合理性与高效性对于促进信息流通、激发子公司活力意义显著。协同效应是整合资源、发挥规模优势的关键,通过多维度、深层次的协同合作,能够显著提升竞争力。在改革步入关键期的背景下,一系列深化改革的举措不断推进,对国企管控模式提出更高要求。因此,研究国企集团管控模式的选择策略与协同效应,不仅有助于国企集团优化管理体系,更是推动其市场化运营的现实需要,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影响国企集团管控模式选择的因素

国企集团管控模式是保障集团高效运作的关键所在,主要分为财务管控型、战略管控型和运营管控型三种类型。

在财务管控型模式下,集团总部充分赋予子公司经营自主权,各子公司享有高度的灵活性,而集团则通过把控关键财务数据实现有效管控。但由于对子公司具体业务干预少,业务和管理协同的紧密程度相对较低。

战略管控型模式中,集团总部负责制定整体发展战略,同时对子公司的重大决策和战略实施过程进行监督和指导。在保障集团战略协同的前提下,给予子公司一定的自主空间,使其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变化。因为管理制度和流程上的统一,也产生了一定的管理协同效应。

运营管控型模式则是集团总部全面、深度介入子公司的日常运营,以确保集团整体运营的协调,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然而,这种高度集中的管控在一定程度上可能限制子公司的创新积极性,且财务协同的灵活性较差。

国企集团管控模式的选择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从战略维度来看,如果集团公司实施多元化扩张战略,往往倾向于选择财务管控型模式,给予子公司更多的自主决策权;而实行一体化战略,注重产业链协同的集团,则更适合选择战略管控型或运营管控型模式。

本文刊登于《中国商人》2025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