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金融化:动因何在?后果如何?
作者 吴俊鹏
发表于 2025年4月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但近年来,不少企业纷纷将大笔资金投入金融资产领域,以至于金融资产在总资产中的占比超过了经营资产,金融收益也随之超越了经营收益。这一变化使得企业渐渐偏离了原本的主营业务,陷入了过度金融化的泥潭,对我国实体经济的长远发展造成了不小的困扰。在此,我们对实体经济金融化的经济动因及后果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一些中肯的建议,旨在为实体经济适度参与金融活动提供理论支撑。

企业金融化的动因

近年来,一些企业在资金管理和运营上有不小的变动,它们越来越多地涉足金融投资,比如购买理财产品、发放委托贷款等。这种变化透露出这些企业正逐步迈向金融化的趋势,传统上专注于生产经营的企业,现在也开始参与金融,以寻求更多的资金来源和更好的投资回报。这些企业借助外源融资,像银行贷款、债券发行等方式,来加大资金投入,拓展市场。关于企业金融化的动因,现有研究大多归结为以下几点:

投资代理。从宏观视角来看,在经济增长不确定性和波动性加剧的当下,企业正面临日益复杂的外部风险环境。在此背景下,金融投资因其潜在的高回报,成为企业资金流向的新偏好,传统实业投资逐渐让位于金融领域,企业金融化进程随之加速,资本更多地涌入金融市场,不再单一依赖实体经济增长。从微观层面观察,企业增投金融投资的一大动因是实体经济盈利能力欠佳。不少企业在传统生产经营模式下难以达到预期收益,短期内,金融投资成为弥补实体经济回报下滑的有效手段。深入分析发现,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凭借充裕的盈余资金,在金融投资上更活跃;而资产回报较低的企业,则亟须结构性调整,探寻新的盈利路径,这两类企业在金融投资领域中尤为突出。A股市场的数据也表明,非金融企业在非货币金融资产的持有上呈现出差异化特征,企业持有金融资产的规模与资产回报率呈现U型关系。实体经济收益下滑,而金融投资保持较高利润率,这一对比促使企业不约而同地转向金融投资。由此可见,实体产业利润率的下降,与金融投资的高回报形成鲜明对比,直接推动了企业的金融化趋势。

委托代理。委托代理理论认为,企业所有者(股东)与经营者(管理者),作为理性经济人,两者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契约关系。然而,双方的目标并非完全契合。股东追求的是股东权益最大化,包括利润最大化和股票价值最大化。然而,管理者并不能直接从股东权益最大化中获益,他们更关心的是自己的薪资待遇和福利。为了降低委托代理成本,股东通常会采用与股票短期价格挂钩的薪资激励方案,期望以此促进管理者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但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这种激励方案长远来看存在问题。实体投资资金大、回报周期长,且流动性差,这给管理者的经营带来风险,同时也不利于短期股票价值的提升。

本文刊登于《中国商人》2025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