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鲶鱼效应”让竞争机制为国企干部管理赋能
作者 刘旺达
发表于 2025年4月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企改革的深入,传统国企干部人事管理模式逐渐显露出一些问题。为顺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提升国企的市场竞争力,引入竞争机制无疑为国企干部人事管理改革指明了方向。在国有企业的干部人事管理实践中,通过引入竞争机制,能够有效激发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进一步优化干部队伍结构,这对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未来的管理工作中,国有企业应当明确竞争原则、完善选拔流程、建立评估体系,以提升国企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推动国企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国企干部人事管理的现存问题

选拔方式单一,优秀人才容易流失。人才选拔是国企选拔干部的首要环节,但以往的选拔方式往往局限于内部推荐和行政任命,缺乏公开、透明的竞争机制,难以发掘并吸纳真正有能力的人才。同时,由于缺乏竞争机制,传统的“论资排辈”观念在干部选拔中蔚然成风,导致众多年轻有能力的员工晋升之路缓慢,干部群体也因此缺乏提升自我的动力。此外,对外部优秀人才的吸纳不足,使得干部队伍的整体水平难以得到有效提升,长此以往,还容易造成优秀人才的流失,对国有企业的长远发展构成潜在影响。

考核标准不明,评价表现客观性不足。在国有企业的经营过程中,业绩考核是人才选拔的重要依据之一。然而,在实际工作实践中,由于缺乏明确、具体的考核标准,对员工表现的评价通常会不够客观。一方面,部分国有企业在制定工作指标时,许多工作指标并未细化到具体个人,会导致后期进行绩效考核时缺乏必要的数据支持和依据。另一方面,部分国有企业的考核体系在执行过程中容易流于形式,那些难以量化、细化的考核项目很容易受到考核者个人主观偏见和喜好的影响,最终导致评价结果有失公允。

激励手段不完善,员工工作热情不高。在国有企业中,有部分员工深受“铁饭碗”思想的影响,这种观念极大地消磨了他们的斗志。更为关键的是,部分国有企业由于缺乏完善的奖惩机制,导致众多员工的工作热情大打折扣。具体而言,对于那些工作勤勉、表现突出的先进工作者,企业也没有进行破格奖励,这也使得很多工作积极分子感到不公,进而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热情。激励与约束机制的不完善,使得干部们在工作中缺乏足够的动力,也感受不到应有的压力,难以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和良性的竞争环境。

干部流动缺乏活力,岗位协同不畅。国企干部的流动和晋升过程,会受到诸多非能力因素的制约,如资历深浅、人际关系等,这使得干部流动机制显得较为僵化,晋升渠道也显得相对狭窄,限制了干部的职业发展空间,导致优秀人才难以脱颖而出,进而影响了干部队伍的活力和企业的创新能力。一方面,这种状况造成部分干部在工作中表现出消极怠工、敷衍了事的状态,对工作缺乏热情和主动性,不愿积极寻求创新和突破。另一方面,一些关键岗位长期被固定人员占据,年轻干部和有潜力的员工难以获得晋升机会,容易导致人才浪费和流失。

本文刊登于《中国商人》2025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