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共筑人工智能产业学院 助力数字商业发展
作者 曾婷
发表于 2025年4月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人工智能在商业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契合数字商业领域对人才的需求,培养人工智能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成为推动数字商业进步的关键。我们将通过分析当前高职产教研融合的现状,探讨人工智能产业学院的价值内涵,探索在数字商业背景下,“政、企、行、校”多方协同作用下建设人工智能产业学院的路径。

产教研合作育人模式

如何促进人工智能应用落地

产教研融合在职业教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推进职业教育深耕的必由之路,也是校企深度合作的核心办学模式。在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的产教研融合在形式和内容上,必须紧密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进行。积极推进人工智能应用的落地,全力培养既掌握职业技能又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已成为高职教育义不容辞的使命。高职院校可通过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与行业精准对接,以人工智能行业的实际需求为导向,着重培养学生在数字经济环境下,在人工智能技术职业领域里的实际工作能力,这是推进人工智能应用落地的重要举措。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国家要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我们从《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发现,国家着重强调进一步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研发应用工作,开展“AI+”行动,全方位推进数字化建设等一系列战略部署。基于此,人工智能产业学院的成立应顺势而为,及时梳理专业架构设置,适当增加与高端制造业、高端服务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相关的专业类别。例如,智能制造业专业聚焦于智能化生产制造流程与技术创新;人工智能专业专注于人工智能算法研发、大模型技术等核心领域;大数据分析专业致力于海量数据的挖掘、处理与价值提炼等。有关部门和职业学院需要精心培养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化产业人才,确保学院的教育及人才培养方向,为产业升级与创新注入强劲动力。

产教研合作育人模式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产教研育人模式是一种将学校、企业和科研单位三者紧密结合的教育模式。我国引入国外产教研合作教育模式后,经过近30年的发展,形成了多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模式。比如“订单班模式”,即学校和用人单位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双方共同培养适合用人企业岗位需求的人才;“现代学徒制模式”,是企业、学校和学生之间共同参与的三元化职业教育人才培训模式;“工学交替模式”指学生在培养期间,采用在校学习与工作实践两种方式,多次交替进行。这些模式在促进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实际运作中,这些模式也面临着共同的困境。

本文刊登于《中国商人》2025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