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济的持续增长,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大环境下,大型集团性企业在全球经济体系里的地位日益重要。然而,大型集团性企业各分支机构在经营内容、特点及业务管理模式上存在多样性,这容易导致资源浪费以及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因此,集约化管理模式成为提升企业管理效能的关键举措。这种模式通过集中管理资源,统一配置价值导向,能够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管理效率。但财务集约化管理较为复杂,涉及多方面改革,面临着诸多挑战。内部审计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部分,在财务集约化管理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它能够识别风险,并为企业提出很多改进建议。我们聚焦于电力企业,探讨其内部审计在财务集约化管理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期望能为电力企业优化内部审计提供参考。
财务集约化管理的内涵
财务集约化是国家电网公司基于“三五”管理战略构建的一种有效的金融组织模式,国家电网公司将运输服务、营销、人力资源与财务管理紧密结合,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目的是优化组织结构、完善制度体系。
财务集约化的管理核心在于“集”与“约”,即集中配置人力、财力、物力资源,从而实现成本节约和效率提升。财务集约化管理主要体现在“五个集中”(集中核算、资金管理、资金运作、预算管理、在线风险监控)和“六个统一”(统一的会计政策、会计科目、信息标准、业务流程、成本标准、组织体系)上。通过整合信息平台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力企业能够实现垂直集约化管理和水平深度融合,提高资金利用效率、财务管理和运营效率。
电力企业内部审计现状
目前,尽管电力企业的审计流程与系统不断优化,但仍面临预算数据准确性、筹资效率及信息管理平台构建等方面的挑战,这些问题可能影响审计精准度。在电力企业的实际审计过程中,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控制环境方面。电力企业部分员工对内部控制的理解不足,导致制度难以有效执行,财务人员能力各有差异,且存在人才流失问题,且员工绩效考核机制较为宽松,企业未能充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风险评估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