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末,安徽科技型企业贷款突破7550亿元,连续四年跨越六个千亿台阶;科技企业融资率达到60%;成为全国首个实现六家大型银行总行级科创中心全覆盖的省份……
一项项亮眼的成绩,正是安徽奏响“产研金”交响曲的生动注脚。
在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机制中,“产研金”是关键一环。安徽是如何推进的?
金融活,企业活
大家都听过一句话:“金融是经济的血脉。”
任何企业的发展壮大,都离不开资金。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更是需要金融的全面助力。
从国家来看,我国高度重视科技金融工作。
2023年10月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将科技金融列为“五篇大文章”之首,并指出“科技金融要迎难而上、聚焦重点”,把科技金融摆在了金融工作的核心位置。
2024年6月,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再次强调,要做好科技金融这篇文章,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202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27年,科技金融体系与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目标需求更相适应。”
国家层面高度重视科技金融工作,不仅仅是因为金融是科技型企业发展的“血液”,更重要的是,通过资本运作、风险管理和技术创新等方式,可以推动企业实现从技术突破到市场扩张的全方位成长。
从原始创新来看,科技型企业培育周期长、风险大,通常需要大量资金用于研发和技术创新,金融能够为其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例如,风险投资(VC)和私募股权(PE)是科技企业早期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
像现在的新能源汽车巨头特斯拉,在2004年获得来自埃隆·马斯克和其他投资者的750万美元A轮融资,为后续电动汽车技术的研发奠定了基础。如果没有这些资金支持,特斯拉可能无法实现从概念到量产的关键突破。
从资本市场来看,资本市场为科技型企业提供了融资平台。通过IPO和并购重组,企业可以获得大量资金用于技术升级和市场拓展。
比如,2014年阿里巴巴登录纽交所上市,融资250亿美元,成为当时全球最大的IPO。这笔资金帮助阿里巴巴进一步扩大电商和云计算业务,巩固了其在全球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
从公司自身来看,金融可以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一方面,科技创新风险较高,金融工具如风险投资和科技保险能有效分散风险,吸引更多资本进入科技领域。另一方面,多层次资本市场通过股权融资、债券发行等方式,也能够帮助企业分担创新风险,增强抗风险能力。

可以说,“产研金”融合发展正当其时,已成为各省特别是科技资源富集省抢抓的重要工作。
安徽就是其中一个。经过数年发展,安徽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制造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构建了以新能源汽车、先进光伏等具有竞争力的十大新兴产业集群。
这些高新技术产业构建起城市发展骨骼的同时,也展现出对资金的迫切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