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真的太火了!
春节以来,杭州持续霸屏,更是掀起了一波城市反思潮。
南京在问、济南在问、合肥也在问:为何我们出不了“杭州六小龙”这样的企业?
杭州究竟做对了什么?杭州有什么样的魔力,让很多城市“坐不住”?
省委书记的“座上宾”
2月13日,浙江省委书记王浩主持召开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座谈会,宇树科技、强脑科技和游科互动科技3家“杭州六小龙”企业,成为浙江省委书记的“座上宾”,刷屏朋友圈。
今年春节期间,DeepSeek成为AI领域崛起的超级“黑马”;杭州宇树科技的机器人在春晚舞蹈《秧BOT》中精彩亮相;《黑神话:悟空》将传统文化IP与现代技术深度融合,在全球火爆出圈。
当这些现象级产品密集涌现,人们发现这座被西湖烟雨浸润千年的城市,正以颠覆性方式重构科技创新的底层逻辑。
当外界还在争论“杭州是否只有互联网基因”时,这座城市已悄然完成创新生态的迭代。在之江实验室的量子计算研究中心,科学家们正在破解“量子霸权”的密码;西湖大学的合成生物实验室里,基因编辑技术正在改写生命科学的进程。
跟任何一种科技现象的出现和爆发一样,外界首先想到的是政策的催化和支持。
与同级别城市一样,从政策面来看,杭州也是早早出台支持硬科技发展的城市之一。
早在2018年,杭州便出台了加快推动未来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充分认识到发展未来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021年,《杭州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头雁城市。
但仅靠政策支持,就能培育出“杭州六小龙”吗?
显然不是。因为从产业政策来看,很多城市也出台过类似的政策。杭州之所以能够孕育出“六小龙”,并不仅仅依赖于政策支持,更在于其独特的创新生态和产业土壤。
从数字经济到硬核科技,杭州的转型并非断崖式的跨越,而是在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领域形成独特的“创新溢出效应”。
“如果杭州不成功,那就没有天理了”
2025年2月,杭州市市长姚高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财力再紧张也不能压减科技投入,让创新成为杭州的城市气质。
近年来,杭州将科技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不仅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还积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生态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