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28日,安徽省政府召开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暨工作推进会,推动全省城市更新工作向纵深拓展。
城市更新,既关乎城市面貌改善和居住品质提升,也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通过健全完善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机制,深化城市规划、建设、运营、治理,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安徽省以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行动为牵引,以加强既有建筑改造利用、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开展完整社区建设,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修复城市生态系统、保护传承历史文化等为抓手,创设“城品活力贷”等金融工具,完善城市更新支持政策,深入推进滁州、铜陵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合肥城市更新示范城市建设,实施一批城市更新重点片区和项目建设,城市承载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
各地因地制宜实施城市更新,创新手法步法打法,探索形成了一批好的经验和机制。
“无体检不更新”
城市就像一个“有机生命体”。当下的城市更新,绝非简单的拆旧建新,而是一场精密“诊断”的系统工程。
芜湖市坚持把城市体检作为城市更新的前提,一体推进城市体检和城市更新,以需求为导向,打造公园城市,让群众生活绿意充盈。
首先,城市体检发现问题。芜湖市通过构建涵盖“功能”“品质”“活力”的36项指标体系,融入年度城市体检指标,从住房、小区、街区、城区四个维度开展体检。针对体检发现问题,编制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推动城市更新精细化。
其次,城市更新解决问题。针对城市绿道服务半径不足、边角空地利用率低等问题,芜湖市化繁为简、小中见大,“见缝插针”式建成“芜小园·口袋公园”124座,新增、提升绿地面积64.76万平方米,将零碎空间改造为可穿行、可欣赏、可享受的绿色生态空间,达到投资不大、成效较好的目标,获评2023年住房城乡建设部“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最后,持续巩固城市更新成果。结合城市体检发现的问题,精细划分城市更新片区(单元),加大城市系统化更新和项目建设力度,夯实体检发现问题的治理成效。进一步强化“芜小园”与综合公园、社区公园、生态绿廊以及绿道、林荫道的融合建设,依托交通轴线,串点连线成片,构建“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15分钟城市生活圈。
“规、建、管、运”全生命周期
城市更新,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改造,更是城市结构优化、功能完善和品质提升的综合过程。如何规划和统筹资源、兼顾保护与发展,在城市更新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滁州市加强城市特色要素识别和挖掘,结合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探寻了“规、建、管、运”全生命周期城市更新模式,延续历史文脉,彰显地域特征。
一是“规”为先,落实顶层设计。严格落实滁州市名城保护规划,编制历史文化名城片区修建专项规划,针对遵阳街、金刚巷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提出个性化修复方案,保护老砖老瓦,保留原有布局、结构、材料、工艺,邀请城中老人评判修得“像不像、真不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