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数字经济发展的“速度与激情”
作者 刘彩云
发表于 2025年4月

在传统产业增长乏力、招商引资缺少方向的大背景下,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成为各地保持经济稳步发展、培育新增长点的必选项。据统计,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从2012年的11.2万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53.9万亿元,11年间规模扩张了3.8倍。

但也要看到,各地在推动数字经济“大干快上”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各自为政、无序竞争的问题,甚至在某些领域由于盲目跟风、过度投资,导致项目烂尾、资源浪费等现象,值得各地高度关注并调整策略。

脱离产业基础,一味追求“高大上”

近年来,集成电路、元宇宙、大模型等成为各地产业规划和产业政策中的高频词汇,在促进这些领域快速发展的同时,脱离实际盲目追求大投资、大项目的问题也屡见不鲜。

例如,在集成电路领域,各地纷纷拿出优惠产业扶持政策,全国上下掀起“造芯热”,2020年前后曾一度出现多个半导体项目陷入“烂尾”困境的现象。

为此,国家发展改革委专门回应:一些没经验、没技术、没人才的“三无”企业投身集成电路行业,个别地方对集成电路发展的规律认识不够,盲目上项目,低水平重复建设风险显现,甚至有个别项目建设停滞、厂房空置,造成资源浪费,并提出加强规划布局、完善政策体系、建立防范机制、压实各方责任四项举措,规范市场秩序,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据相关机构统计,2023年我国新注册芯片相关企业仍多达6.57万家,同比增加9.5%;同时,有1.09万家芯片相关企业注销、吊销。

类似的现象在大模型行业也同样存在。据统计,自2022年11月ChatGPT发布到2024年7月,我国新注册成立但目前处于注销吊销或停业异常状态的人工智能相关企业达7.86万家,占同期新注册87.8万家企业总量的8.9%。

集成电路、大模型等行业是典型的重资本、高投入、高产出的长周期产业,对地方政府的经济实力、可持续投入能力和高技能人才资源等都是一种考验,各地在发展过程中应当立足自身基础,科学开展评估论证,找准产业链环节作为切入点,避免欲速而不达。

忽视可持续运营,“场景”变“盆景”

应用场景建设是地方政府引导数字经济发展、为企业创造机会空间的重要抓手。

各地纷纷通过揭榜挂帅、财政奖补等方式,支持企业参与到城市数字化场景建设中来。但从各地实践来看,不少数字化转型重点项目和应用场景建设仍以政府主导、财政投入为主要模式。

本文刊登于《决策》2025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