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经济崛起带动养老消费模式转型
作者 赵明 肖越凡
发表于 2025年4月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发展银发经济,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举措和必然要求。养老消费作为银发经济的核心力量,被视为一座蕴藏无限潜力的“富矿”,正逐步改变着我们的经济格局和社会面貌,成为一片潜力无限的新蓝海。

老龄化社会中的消费新格局

人口老龄化目前已成为全球性挑战,联合国发布的《2024年世界人口展望》显示,到21世纪70年代末,全球65岁及以上的人口的数量预计将达到22亿,超过18岁以下的人口数量。我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快速老龄化进程。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首次突破3亿人,占全国人口的22%。预计到2035年,这一比例将突破30%,我国将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在这一背景下,如何撬动养老消费动能,挖掘养老消费潜能,促进养老消费动能的释放,推动养老消费转型,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

“银发经济”这一概念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2008年欧洲议会正式采用“银发经济”一词。我国颁布了多项推动银发经济发展的政策文件,2022年,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首次提出“大力发展银发经济”。202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提出4个方面26项举措。2024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旨在加快建设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服务体系。各地区各部门也都发布了诸多政策文件和规划项目,为银发经济的发展营造有利的制度和政策环境。

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下,银发经济已从基础养老服务扩展至健康管理、文化娱乐、金融理财等多个领域,并呈现出以下特征。

第一,消费市场稳步扩容。人口的老龄化加剧使得老年群体比重上升,市场需求呈现出持续增长态势。据赛迪顾问发布的研究报告,2024年我国银发经济市场规模达到8.3万亿元,约占全国GDP比重的6%。预计到2030年,中国银发经济市场规模将达到25万亿元。同时,随着社会医疗技术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群体已具备更强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逐步向高品质、智能化、多层次、多元化消费升级。与过去传统的老年群体相比,当下养老消费也日益向健康医疗、旅游观光、健身休闲等行业靠拢。

第二,数字化消费模式崛起。自2020年以来,老年用户网购销量同比快速增长,所购商品也从最初的日用百货拓展到手机、文玩收藏、滋补品等更多品类。《互联网助力数字消费发展蓝皮书》的数据显示,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已经超过9亿人,其中60岁及以上银发网民网络购物使用率为69.8%。这表明,中老年网民对数字化产品和互联网消费的接受度持续提高。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深入应用,老年群体的消费行为和养老服务方式正逐步向智能化、平台化、便捷化转型。这一趋势不仅优化老年群体的消费体验,也重塑养老产业的服务模式,推动银发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

本文刊登于《投资北京》2025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