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新型消费业态激活经济增长新动能
作者 宋龙艳
发表于 2025年4月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把扩大内需作为工作任务的第一条,强调要“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提振消费”更是成为今年两会期间的热点话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发生刻变化,这些变化不仅体现在购买力的提高和消费方式的转变上,更深刻地影响企业的运营模式和商业策略,同时催生多种消费新业态。为了适应市场动态、技术革新以及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企业要积极拥抱变革、转型升级,才能在商业的大道上越走越宽。近日,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赖阳接受本刊记者专访,就首发经济、培育消费新业态等消费领域的热点话题发表见解与观点。

消费模式的变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记者:与过去相比,现在人们的消费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赖阳:过去,大家收入水平低,量入为出,消费注重性价比,将实用性、实惠的商品列为首选,消费原则是“节俭原则”。而现在大家的消费理念发生了变化,要求性价比的同时,消费是否能拥有更好、更有趣的体验成为更多人的关注点,消费观念从根本上正转向“快乐原则”。比如很多有趣的文创品、手办,这些看似“没有什么用,但是拿在手里很好玩、很可爱”的东西非常畅销。有些功能性的商品,在外包装方面设计得很可爱有趣之后,就会变得很畅销,这就是消费的根本变化。

如今,很多消费者走出家门并不是有目的地购物,而是寻求新奇好玩的体验,在随意的逛街当中,找到寻店、淘宝的乐趣。所以实体商业面临根本的转型,要真正实现从“销售产品”到“销售生活方式”的转型升级,为消费者整合生活方式,推出更多新奇好玩的体验,营造一个个生活场景。商业竞争的根本也从过去的商品品牌竞争、提高坪效,变成了追求更多体验的竞争。消费原则的改变相应地需要商业模式和产业随之转型,当人们越来越多地愿意为文创、体验感、休闲文化买单时,企业就要紧紧拥抱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加大科技研发、打造独特竞争力方面持续投入,实体商业也要完成从以零售为主向以销售休闲、文化、体验、娱乐为主的方向转型。

记者:消费领域的相关企业是否完成数字化改造就具备了市场竞争力?

赖阳:现在很多实体零售商在企业生产活动中引入互联网技术进行数字化改造,但业绩并没有得到根本提升,原因在于它的业态对消费者的价值趋向于零。而网络打破了空间、时间、地域的界限,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购物,不再受制于实体店的开放时间和地理位置,因此选择大卖场、百货店的需求在降低。同时,租金、人工、仓储的成本都使得线下实体店跟线上的直销相比没有竞争力,所以现有的线下实体商业的复兴,需要从根本上进行商业模式的转型,而不仅仅是完成数字化改造。

随着年轻消费者群体不断扩大,90后和00后逐渐走向消费舞台的中心,充满时尚感、艺术感、沉浸感的消费已成为趋势,这就需要更多的实体店打造沉浸式的环境氛围和艺术化的场景,如可以引入艺术馆、博物馆、时尚IP等相关元素与消费者互动,这样的转型才能带来实体商业繁荣。以潮玩领域的佼佼者泡泡玛特(POPMART)为例,通过限量发售、联名合作(如《哪吒2》IP联动),使盲盒成为“收藏品”甚至“理财产品”,与其他的竞争对手明显拉开了差距。泡泡玛特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强大的IP孵化和运营能力,其主流盲盒系列大多遵循“12+1”的模式,即12个普通款和1个隐藏款,激励消费者纷纷投身盲盒“探索之旅”。同时,它还不断向外拓展合作边界,牵手迪士尼、优衣库、欧莱雅、兰博基尼、梦龙等多个品牌,将产品拓展到娱乐、美妆、快消、食品、日用品等多个领域。所以盲盒“热”本质上不仅仅是因为盲盒里的商品,而是它所能提供给消费者新奇有趣的体验。同理,传统的商业街区也需要发生这样的变化,即从零售为主变成休闲、文化、体验、娱乐为主的综合性商业体。

“云消费”时代企业面临的多重挑战

记者:您于2010年提出了“云消费”的概念,该如何理解这一概念?

赖阳:“云消费”概念是我对未来消费趋势的判断。在“云消费”时代,消费者可以通过互联网,能快速购买到商品、服务,突破了空间、时间的局限,使得购物更加便利,当有形和无形的“云服务”冲击商业进入全渠道经营时,将带动整个产业链的革命。

商业模式的转变、产业的转型也与“云消费”时代技术的变化、交易方式的变化密切相关。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生产、零售、交易基本是大企业主导整个产业,中小企业生存艰难。进入“云消费”时代后,不再是传统业态的此消彼长,而是整个产业面临着全新的洗牌。因此,只要产品有特点,在网上就会获得消费者的追捧和欢迎,而且可以直面所有的消费者进行销售。

本文刊登于《投资北京》2025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