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商圈作为城市商业的关键构成部分,扮演着促进消费升级的关键角色,是推动城市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石。近年来,北京市开展商业服务业商圈改造提升行动,引导商圈持续升级与创新。各大商圈不仅打造出时尚潮流的购物盛宴,还利用数字技术,推出了丰富多样的创意性产品与服务,营造出高度活跃的消费环境,让消费者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为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增添了亮丽的一笔。然而,面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高标准要求和消费者对高品质消费体验的期待,北京的商圈建设仍面临许多挑战。深入分析北京商圈建设的现状与挑战,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提出对策建议,以期推动北京商圈的高质量发展,助力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北京商圈发展现状与挑战
从北京全域来看,商业资源布局不均,不同商圈之间竞争加剧。一是商圈新增商业面积分布不均。根据《2024北京商业发展蓝皮书》,2024年,北京核心商圈新增商业面积达53.1万平方米,占新增商业面积的26%。新城商圈新增商业面积154.33万平方米,占新增商业面积的74%。新城商圈的新增商业面积是核心商圈的3倍,这表明商业资源有向新城商圈集中的趋势。二是远郊商圈由于受政策扶持,商圈内项目的相似度较高,容易形成内部竞争。例如,顺义区核心区的传统商圈内有隆华购物中心、新世界百货和华联购物广场等多家大型商场,主要业态涵盖购物、餐饮、娱乐等,相似的市场定位让商圈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随着消费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商圈需要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消费体验。然而,目前部分商圈在非零售业态占比仍较低,难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数据显示,2024年,北京十大商业区域中的非零售业态占比平均为69%。其中望京商圈的非零售业态店铺比例最高,为82%。王府井商圈的非零售业态店铺比例最低,为52%。这意味着消费者在商圈内除了购物,缺乏其他消费体验。此外,一些商圈内的品牌同质化现象也较为严重,缺乏国际知名品牌和特色品牌。部分商圈中也缺少如博物馆、艺术展览馆、文化沙龙等与文化相关的业态和场所,消费者无法在商圈中获得丰富的文化体验。
目前,中端消费市场在北京商圈中面临着上下游离的挑战。一是高端消费市场持续扩大,吸引了大量高端消费者。例如,北京著名的高端百货商场SKP拥有丰富的国际奢侈品牌、优质的服务和独特的购物体验,年销售额超200亿元,曾问鼎“全球店王”,深受高端消费者青睐。二是传统与低端消费市场能够满足各类日常消费需求。例如,2025年1月,崇文门菜市场重新开业,设置了柴米油盐、小吃餐饮、生活百货等多个购物板块,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丰富的购物选择,满足多元化的消费需求,一经开业便受到新老顾客的欢迎。此外,一些传统的农贸市场和各类中小型超市也是日常消费必不可少的场所。中端消费市场夹在二者之间,面临着较大的竞争压力。
2024年10月,赢商tech与高德地图联合发布北京TOP20人气购物中心排行榜,上榜的购物中心均拥有轨道交通优势,受惠于地铁带来的客流量。其中,有7座购物中心位于两条地铁线交汇处或附近。例如,西单大悦城周边有地铁1号线、4号线。凯德MALL西直门则位于“三轨交汇”处,周边有地铁2号线、4号线、13号线。然而,目前传统商圈在地上、地下交通与人流动线方面尚缺乏统一的协调与合理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