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工程肩负着重要使命。作为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配建经营性建设内容的综合交通枢纽,是城市交通网络的关键节点,更是基础设施领域投融资体制改革与国企改革转型的试验田。相关工程项目要想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成本控制管理是核心要素。有效的成本控制能够确保项目在预算范围内高质量完成,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对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项目背景与成本管控目标
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通过市场化手段,吸纳了包括商业综合体、酒店、写字楼在内的多元化社会投资,同时整合了铁路、公交、地铁等多种公共交通方式,实现便捷的换乘与接驳服务,达成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重提升。在综合交通枢纽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风险评估与应对策略的制定是确保项目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通过建立风险评估模型,识别并分析可能影响项目成本与进度的风险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市场波动、政策变动、技术难题等。针对识别出的风险,制定应对措施,如风险转移、风险共担等。
例如,北京市某综合交通一体化开发建设工程作为全市公益性基础设施与商业性建设内容相结合的示范项目,不仅包括了交通枢纽的建设,还涵盖了酒店、商业体等配套设施的开发,项目规模大、功能复杂,需要多个专业领域的协同作业,因此在建设与运营方面面临较大挑战。鉴于项目的特殊性与重要性,成本管控目标的设定深入贯彻落实了2023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等相关政策的指导方针。以实现目标成本为根本,确保项目功能与质量的前提下,通过精细化管理与优化策略,降低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成本,提升投资效益,保障项目的经济可行性与可持续性,为后续类似项目提供成本管理的参考模式。
项目单位构建了全生命周期的成本管控体系,遵循“负责人主导、各部门协同、全过程控制”的原则,明确投资决策作为控制目标,设计概算作为控制指标,推动规划设计、合约成本、工程管理、财务管理等部门的协作。在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各部门各负其责,共同制订经营计划,设立成本预警机制,构建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成本管控网络,确保成本控制的责任能够落实到每一个环节与岗位。
策划阶段成本控制策略
项目定位决定投资成本。依托项目单位在交通枢纽建设方面的丰富经验,通过深入分析项目交通流量、换乘需求等关键因素,以确保交通枢纽方案的稳定性,并初步确定了建设规模与技术标准,从而确立了交通枢纽的目标成本。同时,通过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商业地产市场的供需状况及消费水平,确定了酒店及商业主体的定位与建设规模,并据此推算建设成本。此外,项目决策阶段对项目周边的市政条件进行详尽勘查,包括对给排水、供电、燃气等基础设施的现状与规划进行全面分析,合理地设定成本,为项目总成本控制奠定坚实的基础。
投资决策与优化基准。依托方案测算、主管部门核准批复及项目承接单位决策,交通枢纽及商业开发一体化建设工程经济指标为1.6万元/平方米—2万元/平方米,此经济指标包含建筑安装工程、工程建设其他费、市政接口费、预备费、建设期贷款利息及土地费用等。以决策投资作为成本控制红线,此红线不仅是项目成本上限,更是后续成本优化的关键参照,确保项目在经济合理范围内推进,避免过度投资风险。
设计阶段成本控制关键措施
建立合约激励约束机制。项目承接单位与项目设计单位签订具有强约束性与激励性的合约,一方面,明确严格的设计失责约束条款,如对未达限额设计要求、因设计引发工程占地范围变更或制约土地手续办理等情况,分别按比例扣罚设计费,最高可达30%。另一方面,设立奖励机制,当设计优化使项目成本节约10%以上时,考虑给予设计奖励费,具体金额经双方协商确定。通过这种方式,将项目设计单位利益与项目成本紧密捆绑,激发其主动优化设计、降低成本的积极性,从设计源头把控成本。
此外,为确保项目设计单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持续保持高效与创新,合约包含了定期评估与反馈机制。项目设计单位需定期提交设计进度报告和成本控制报告,以便项目管理团队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将作为项目设计单位绩效考核的依据,进而影响其后续项目的合作机会和奖励发放。通过这种动态的监督与激励机制,可以确保项目设计单位在项目全周期内均能保持高水平的设计质量和成本控制能力。
在专家评审与迭代优化过程中,进行了两轮项目设计优化方案工作。初步方案优化借助第三方评审单位组建涵盖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强电、弱电及智能化等多专业领域的顶级专家评审组。对各专业设计方案进行全面评审,重点关注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及与项目整体定位的契合度。在建筑结构选型方面,对比钢结构装配建筑与PC装配式建筑(采用预制混凝土构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在成本、施工进度、后期维护等方面的差异,并结合建筑层高需求等因素,确定最优方案。同时,联合相关管理公司,从后期运营风险、设备维护便利性等角度出发,确定机电系统分设基本原则,确保设计方案既满足当下建设需求,又兼顾长远运营效益,实现设计逻辑的统一与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