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制造企业实施标准成本制度探讨
作者 廖弋宁
发表于 2025年4月

标准成本制度是通过预先设定的标准成本,对比产品实际成本与该标准,来记录和分析成本差异的一种成本会计方法。此制度不仅整合了成本规划、控制、计算与分析,还将传统的事后成本核算扩展到了包括事前规划、事中监控和事后反馈的全流程管理。在企业运营中,标准成本制度占据核心地位,其既是成本计算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成本控制的有效途径,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成本管理能力,优化成本组成,增强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优势。

在传统制造行业里,标准成本制度一直被当作是实现成本控制和利润优化的重要手段。通过预设成本基准,有助于企业掌握开支并提高盈利能力。但随着市场变化和企业规模的增长,该制度的应用遇到了越来越多的难题,不少企业即便确立了标准成本,实际的成本控制成效却差强人意,有时还会遭遇成本超出预算的问题。这不仅削弱了企业的财务表现,也对其市场竞争地位和长远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鉴于此,剖析传统制造业企业在应用标准成本制度时所遇到的挑战,并探索有效的应对策略,对于增强企业成本管理效能,促进企业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问题分析

成本结构的复杂性。传统制造型企业推行标准成本制度时,首先面对的是成本结构复杂性的难题。生产成本不仅依赖于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等常规因素,还受到环境条件、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及物流资源等多方面复杂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导致实际成本与预定的标准成本之间经常出现显著差异。另外,不同行业和企业特有的情况,如生产工艺、产品特点、市场环境等,增加了制订标准成本的复杂度,难以确立统一的标准。这种复杂性和多样性加大了企业推行标准成本制度的难度,对企业实现有效的成本控制和提升盈利能力提出了重大挑战。

标准制度拟定中的不科学因素。在推行标准成本制度的过程中,一个显著的难题是标准成本设定中存在的非科学性。标准成本的确定往往带有一定的理想化和滞后特点,难以充分匹配市场的迅速变迁。一方面,如果设定的标准成本过高,尽管能保障产品质量,但可能导致成本过剩,削弱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若标准成本过低,则虽有助于削减生产成本,却可能损害产品质量,进而影响企业品牌声誉和客户信任度。此外,鉴于市场条件、原材料价格及劳动力成本等要素持续变动,需要维持标准成本的适时调整与优化,以确保其合理性和有效性。但在实践中,这一要求常常难以达成,构成企业在实施标准成本制度时面临的又一重大挑战。

企业管控与实施规则的缺失。鉴于不同企业在规模、管理模式和组织结构上的区别,标准成本制度很难无缝融入现有体系,从而产生制度间的不匹配。这种不匹配不仅阻碍了标准成本制度在实践中的有效落实,还可能引起成本管理过程的无序和错误。此外,缺乏健全的监管机制,如成本差异评估和责任落实等措施,削弱了标准成本在控制成本方面的作用。这不仅损害了企业成本管理的效果,也可能对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建立完善的管控机制和执行准则对于保障标准成本制度的成功应用极为关键。

成本管理意识不足。在传统制造企业里,员工往往未能充分认识到成本控制的关键性,成为标准成本制度推行时的主要障碍之一。由于成本管理意识的欠缺,员工容易轻视成本控制的作用,使得成本管理策略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本文刊登于《投资北京》2025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