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规模是衡量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关键指标。
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2024年我国全社会R&D经费投入为36130亿元,比2023年增长8.3%。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68%,比2023年提高0.10个百分点。其中,基础研究经费为2497亿元,同比增长10.5%,占R&D经费比重为6.91%,提升0.14个百分点。
从投入总量来看,我国R&D经费投入总量已经连续3年超过3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从投入强度来看,实现稳步提升,体现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从投入结构来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3个阶段的经费分配更加合理,基础研究投入实现较快增长,为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整体上,我国全社会科技创新活动十分活跃,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多元化投入格局加速形成、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为我国基础理论创新、建设科技强国、引领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基础理论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并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创新已成为提高生产力、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通过科技创新,可以不断突破关键技术,催生新兴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其中,基础研究是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动力源,是科技创新的总机关。
作为源头创新的基石,基础理论创新突破能够催生技术革命、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基础理论的重大发现往往引发技术范式的颠覆性变革。2024年11月,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与科睿唯安公司联合发布《2024研究前沿》,遴选出在11个高度聚合的大学科领域中较为活跃或发展迅速的110个热点前沿和15个新兴前沿,反映出相关学科的发展趋势。总体来看,这11个主要学科领域对重大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进而引领应用试验持续拓展。其中,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下一代高性能通信、保障未来能源供给、应对气候变化、提高人类健康福祉和社会治理水平等主题吸引科学界密切关注。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数据,基础研究投入每增加1%,全要素生产率(TFP)提升0.23%,显著高于应用研究的0.15%。
基础理论创新是产业升级的底层支撑。基础理论创新是新兴产业孵化器,也能更好地为传统产业赋能。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日益成为全球经济竞争主阵地,各国持续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布局和政策支持,以抢占新兴产业发展主导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