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皮的制作与历史溯源
陈皮是由柑橘类果实的果皮干燥而成,是中国特有的香料和传统药材,主要成分为柠檬烯、橙皮甙、川陈皮素等,有强烈的芳香气。
柑橘类物种的原产地是中国,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地区。据古籍《禹贡》记载,4000年前的夏朝,柑已列为贡税之物。除柑和橘外,同科属的还有柚、橙及橼等品种,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外皮含芳香脂腺、下方富含果胶,皮内呈海绵状的白色软皮,果肉为瓣形。而其中柑与橘的形状、大小及味道最为接近。柑皮比橘皮稍厚,颜色稍黄,纹理稍粗且味不苦。柑的果皮较厚,易剥离,因此柑最适合做陈皮。但柑类品种繁多,加之地域差异等因素,柑皮的品性有好坏差劣之别。因此并非所有柑皮都能成为陈皮。
以广东新会所产的茶枝柑为原料,制作陈皮,为上品。茶枝柑俗称大红柑,也称新会柑,果实扁圆,油身富有光泽,果肉汁多,果皮香郁。新会人在陈皮制作上形成了一套特有技艺。茶枝柑成熟时,开皮讲究刀法,剥取果皮翻出橘白,阴干或晒干。随着岁月的洗礼,果皮中所含的水分、糖分及类柠檬苦素在空气中慢慢散发,而角质层内的芳香油孢逐渐活跃,油脂的萜烯类物质及抗氧化性酚类物质不断累积,产生独特的芳香。所以,陈化三年以上才算真正的陈皮,而不足三年的则称果皮或柑皮。
新会陈皮有700多年的历史,相传为南宋年间黄姓家族的黄广汉所创。其夫人米氏自幼饱读诗书,精通药理。因巧用陈皮治愈了当时国母杨太后的乳疾,她用的陈皮被御封为“广陈皮”(繁体字中“廣”是由“广”字头加“黄”字组成,喻意广东黄氏)。杨太后对广陈皮的功效和黄夫人的医术大加赞赏,奏请宋理宗封米氏为邦显夫人。黄姓族谱云:“调治后乳,著手成春,敇封邦显”。 以后黄氏世代传承,种柑取皮,以此为业,并诫子孙:“不为良臣,当事良药。”“广陈皮”从此享有盛名,为历代名医药家推崇和使用。
陈皮至明清时已蜚声遐迩,被列为“贡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