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油面筋,两地亲友情
作者 申功晶
发表于 2025年4月

无锡人有三样引以为豪的“宝贝”:惠山泥人、三凤桥酱排骨、清水油面筋。三样之中,清水油面筋看似最不起眼,却是无锡的一张独特名片。在旧时,底层贫苦老百姓吃不起大鱼大肉,就用口感筋道的油面筋替代鱼肉。将油面筋、油菜对半切开,鲜笋、草菇、香菇切成块状,热油烧锅,先放笋块、草菇块、香菇块,大火翻炒。再投入油面筋,加绍酒、糖、盐,小火煨至面筋入味,最后放入油菜,待汤汁收干,用水淀粉勾芡即成“三鲜鱼肚”。这道纯素食曾让我祖母心花怒放:“素食也能做这么好吃,何须沾染荤腥?”

说起油面筋的来历,清代《随园食单补证》中载“面筋生者,摘入沸油中,即成大圆,食之脆若无物,以麻油、秋油浸之,现吃最佳”。若论起无锡清水油面筋,得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南朝四百八十寺,无锡有惠山名寺,香火十分兴旺,前来拜佛许愿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寺院的僧侣为香客准备的素斋菜肴,多以生麸(面筋)为原料。可生麸隔了夜,容易发馊变味。

本文刊登于《家庭百事通》2025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