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新瑞 结绳记事里的乡愁与希望
作者 王海珍
发表于 2025年4月
董新瑞

在河北易县的一间工作室里,35岁的董新瑞正俯身指导几位村民编织一条繁复的“九乘迦叶金刚结”。彩线在她指尖翻飞,仿佛被赋予了生命。窗外春风料峭呼啸,屋内却暖意融融——这里不仅是手工艺品的诞生地,更是300多名农村妇女追梦的新起点。

“线长要分毫不差,手劲要均匀,抻拉要到位。”董新瑞的声音轻柔却笃定。她身后,满墙的彩线如彩虹倾泻,映照着村民专注的脸庞。这间名为“结伴儿”的工作室,承载着一个从北京地下室到“全国乡村振兴先锋”的传奇故事。

异乡闯荡 结绳技艺的“基因觉醒”

1989年,董新瑞出生在河北易县梁格庄村,从小在姥姥家长大。梁格庄是一个有着两三千人的大村子,这里紧靠清西陵,浓郁的满族文化氛围如同一股无形的力量,深深浸润着这片土地。姥姥是满族人,小时候,董新瑞常依偎在姥姥身旁,看着她用五彩丝线编织出一个个精美绝伦的结绳饰品。每至春节,姥姥亲手编织的小流苏、中国结等饰品,就如同灵动的精灵,将家里装点得年味十足、喜气洋洋。清明编流苏、端午结香囊,那些“红彤彤的小火苗”点亮了董新瑞对美的初识,小小的种子就这样埋在了她心里。“我总觉得,姥姥编织的不是绳子,是时光。”她说。

董新瑞对姥姥的结绳技艺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小小的她总是目不转睛地盯着姥姥的双手,看着那原本普通的绳子在姥姥手中神奇地变幻出各种造型。姥姥也十分疼爱这个乖巧的外孙女,总是耐心地从最基础的平结、十字结教起。董新瑞天资聪颖且勤奋好学,没过多久,便能熟练编织出一些简单的结绳,每当完成一个作品,小小的心中便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成就感。

少女时期的董新瑞像一株蒲公英,自由生长。她摆弄过梁格庄天主教堂的彩绘碎片,触摸过清西陵的雕梁画栋,甚至自学理发开过小店。2006年,她远赴浙江打工,在异乡的流水线上,尽管工作强度大、环境艰苦,但董新瑞始终未曾忘记对结绳的热爱。工作之余,她总会抽出时间,拿起彩线编织一些结绳饰品,送给同事和朋友。她的作品精美绝伦,饱含着独特的创意与巧思,深受大家的喜爱与赞赏,也缓解着年轻女孩想家的思绪。

历经几年异乡闯荡,董新瑞回到家乡,和相识多年的爱人举办了温馨而质朴的婚礼。婚后,她和丈夫赵铁城决定前往北京闯荡。初到北京,生活的艰辛如同一座无形的大山,横亘在他们面前。赵铁城在医院门前摆地摊卖水果,董新瑞则在一家服装店担任销售员。尽管工作忙碌而疲惫,但董新瑞始终留意着市场上的结绳产品。卖了一阵服装,热爱自由的她也打算出来摆摊。赵铁城一开始不支持,他知道摆摊的苦,但是董新瑞打定了主意,她想要那份摆摊的自由。

做什么好呢?董新瑞第一时间想到了编红绳,童年美好记忆一下涌上心头,她开始了白天上班,晚上摆摊的生活。一来二去,因为她手艺好、出活快,小小摊位也开始有了回头客。她开始留心市场上的结绳饰品,发现大多款式陈旧、缺乏创新,这让她看到了商机。

201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赵铁城得知海淀区五道口一家商城有个店铺转让。这个商城地理位置优越,紧邻高校、客流量大,董新瑞认为这是一个好机会。夫妻二人经过深思熟虑后,果断盘下这个店铺,正式开启了自己的结绳饰品创业之旅。

为了经营好店铺,董新瑞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她每日早早来到店里,精心布置商品,力求每一件饰品都能以最美的姿态呈现在顾客面前。为了丰富产品种类、提升款式新颖度,董新瑞不断学习新的结绳技法,将时尚元素巧妙地融入传统结绳之中。她的努力与坚持终于得到了回报,店铺的生意逐渐走上正轨,客源越来越多,还积累了一批回头客。为了省钱,他们连续两年春节留在北京,在空荡的商城中守着一盏孤灯。某天傍晚,一位顾客递来25元编织费——这个数字远超她的预期。那一刻,她突然明白:“结绳不是附属品,它本身就有价值。”

返乡创业 带领村民共同创富

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董新瑞敏锐地捕捉到了线上销售的巨大潜力。

本文刊登于《中华儿女》2025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