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倩 返乡创业,打造智慧农业“新样板”
作者 陈晰
发表于 2025年4月
马倩

初春的东北,仍然春寒料峭,但鞍山市海城市“马倩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大棚内却温暖如春、绿意盎然。自动浇灌营养液,精准调控温度,补光灯模拟太阳能光谱……一系列智慧农业设施精心呵护着蔬菜成长。

合作社创始人马倩是一位返乡创业青年。从独自开展大棚种植到带动1000多户乡亲共同致富;从最初的5户社员发展到如今的100多户;从最初的不被理解、被质疑到成为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辽宁省劳动模范、全国青联委员,马倩说,“很庆幸自己选择了返乡创业这条路,为乡村振兴、为东北这片热土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忘不了家乡的小菜园

马倩的家乡在海城市温香镇达连村。温香镇是一个纯农业乡镇,以其丰富的棚菜、玉米和水稻等农业特产而闻名。和很多来自农村的年轻人一样,努力学习,考上大学,留在城市工作,曾经是马倩奋斗的目标,也是父母的期望。她如愿考上了鞍山师范学院,毕业后在鞍山市一家教育培训机构找到了工作,也即将拥有自己的小家庭。但是在城市生活一段时间后她发现,自己总有一种格格不入的感觉。“我总是想着家里的那片小菜园。”马倩说,“那里长出的蔬菜更是我走多远都忘不了的味道”。

她把对家乡的牵挂藏在心里,仍然按部就班工作、生活。直到有一次参加同学聚会,一个同学讲起,自己在家里搞蔬菜种植大棚,这两年效益非常好。这番话一下子点燃了马倩内心埋藏已久的渴望。“既然回到农村创业也能有所成就,我想我也可以,因为我也是从农村出来的,我喜欢农业。”

这位“85后”姑娘性格爽朗,颇有些说干就干的魄力。下定决心,很快她就辞掉了工作,和男朋友一起回到了达连村。“辞职是先斩后奏,父母最初强烈反对,说‘当初供你读书不就是为了在城里找个好工作吗?结果你又回来种地’。但是,父母也了解我的脾气,认准的事不会轻易回头,他们最后还是妥协了,还拿出积蓄来支持我。”马倩笑着说。

有了父母的支持,她又通过团委申请了大学生创业贷款。2009年,马倩用各处筹集来的80万元,协调120亩土地,建起了20栋温室大棚,种植茄子、辣椒、芸豆等5个品种的蔬菜。

创业之初也遇到了很多困难。马倩用心学习蔬菜种植技术,到外地“取经”,摸索蔬菜大棚种植的门道。她说,虽然自己是大学毕业,自认为对新事物学习能力比较强,但是由于缺乏经验,还是走了一些弯路。比如去山东学习了蔬菜种植技术,引进了新品种,在自己的大棚里却种不好。这是因为山东和东北气候不一样,把技术照搬过来是行不通的。

“开始,对于我回来种植蔬菜这件事,村里的人都不看好,说‘马倩这个大学白读了’。甚至我走到哪里,都能感受到乡亲们异样的眼光。”马倩坦言,那段时间,是她感到最难的时候,甚至看了很多心理学方面的书来调节自己。

但是也有支持鼓励的声音。

本文刊登于《中华儿女》2025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