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志略 为化橘红产业注入青春力量
作者 梁伟
发表于 2025年4月
廖志略把一株含苞待放的化橘红树苗带到全国两会

当选为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后,广东省茂名化州市培林橘红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廖志略连续三年参会,目光都聚焦在化橘红产业发展领域。“去年,我呼吁化橘红进入食药物质目录,得到很多代表的支持帮助和各级部门的积极推动。在提出建议第二天,就接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工作人员的电话,询问有关情况,此后双方多次沟通对接一线产业情况。”廖志略说,“今年,我建议将化橘红炮制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希望通过非遗保护推动化橘红文化走向海外”。

近十年来,在“中国化橘红之乡”广东省茂名化州市,廖志略以化橘红为笔,书写着乡村振兴的青春篇章。从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到带领乡亲致富的合作社社长,再到为化橘红产业发展建言献策的全国人大代表,廖志略每一步都走得坚定有力。他希望不仅要种好化橘红,更要让化橘红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在化橘红的花香中成长”

1993年,廖志略出生于广东省茂名化州市平定镇。众所周知,化橘红素有“南方人参”之称,是化州独有的中药材和地方资源。这里种植化橘红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600多年前,“罗辨植橘”的故事流传千载。明清时期,化橘红被朝廷列为贡品、御用药物。《清光绪化州志》曾记载:“化州橘红治痰症如神,每片真者可值一金。”2006年,化橘红被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2年,化橘红中药文化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年化橘红被列入《美国药典》;2020年7月,化橘红入选中欧地理标志第二批保护名单……

因为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廖志略是跟随外公外婆长大的。外公黄培林种植化橘红经验丰富。很多个清晨,外公都会带他走进林子,耐心教他如何分辨化橘红树苗的优劣。那时,他知道只有根系发达,茎干粗壮的苗种下去,才能茁壮成长,结出好果子。化橘红林是廖志略童年最美好的回忆,尤其是每年三月,化橘红开花时节,清新淡雅的花香,夹杂着丝丝甜味,沁人心脾,悠远绵长,让人回味无穷。

廖志略5岁那年,学会挑选优质种苗,也学会小心翼翼地将它们种进土里,轻轻培土、浇水。到了果树管理的关键时期,外公更是手把手教他。夏季高温多雨,病虫害容易滋生,外公会带着他仔细检查每一片叶子,教他辨别病虫害的迹象。倘若叶子上有黄斑,还有小虫子爬过的痕迹,就是生虫了,就得赶紧防治。那一刻,外公是严厉的,不允许廖志略丝毫分心。

到了五月份的采摘季,外公会带着廖志略将鲜果采摘下来,然后清洗干净。接下来就会进入传统的制作过程:果放入沸水中杀青、捞出,然后将果皮均匀地割成五或七瓣,除去果囊和部分中果皮后进行第一次烘干,烘干时,要注意调筛,让每一片化橘红都能均匀烘干。这样才能保证品质。之后,再进行回润、对折、修剪,最后压制成形,再烘干等多道工序。外公会在烘焙时,时刻关注火候,不能大也不能小,大了容易焦,小了又烘不透,整个工艺过程严谨精细。廖志略在一旁帮忙添柴、观察,慢慢掌握了这门复杂的炮制技艺。

廖志略说:“外公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外公,他像一位严师,把自己的技术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承给了我。他对技艺严谨的态度也让我铭记于心。”

虽然儿时的生活颇为清苦,但廖志略却格外开心。尤其是放学的时候,和小伙伴们捡上些化橘红绒花,拿着化橘红的小胎珠,去卖上几毛,甚至一元钱做零花,那种快乐真的难以言表。在他幼时记忆里,化橘红除了是很多人家主要的经济来源,更是“神奇”的存在。廖志略的家里曾经来过一位天津的中年“寻药人”。“他患有咽喉炎,嗓子时常有痰咳不出,他父亲也有,拿了些化橘红回去服用,效果很好。我感觉我们种植的化橘红是很神奇的,我们做的也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但遗憾的是,在那个年底,因为市场没有打开,销售滞后,很多人家的化橘红卖不出去,有的家里只剩老人,甚至都没有精力采摘。

本文刊登于《中华儿女》2025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