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红缨 小茶叶铸造大茶业
作者 梁伟
发表于 2025年4月
黄红缨在黄金芽示范推广基地

2025年3月,北京人民大会堂。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贵州黄红缨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黄红缨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荣誉称号。这位从湖南醴陵远赴黔南的“采茶人”,用十多年的时间将万亩荒山化为“绿色银行”,从“茶叶”到“茶业”,以实干绘就乡村产业振兴新图景,让小茶叶成为乡村振兴“金叶子”。她更是以女性的坚韧与温度,点亮了山区百姓的致富之路。

这些年,黄红缨获得的荣誉很多: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第一批乡村工匠名师、全国巾帼建功标兵、贵州省劳动模范、贵州省优秀女企业家……她说:“能够获得这些荣誉,我既兴奋,又忐忑。这些荣誉不仅仅属于我个人,它属于每一个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奋斗者。站在领奖台上,我热泪盈眶,因为眼前浮现的是采茶女们生满老茧却温暖有力的双手。这些荣誉属于凌晨四点就上山管护茶园的乡亲,属于把毕生经验传授给年轻人的老茶师,更属于每一个在乡村振兴路上笃定前行的追梦人!”

“我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

醴陵这片红色故土,先后走出了李立三、左权、耿飚、蔡申熙、杨得志、陈明仁等一大批仁人志士。1968年出生于此的黄红缨,从小便听着革命故事长大。斯人已去,但他们的革命精神、优良传统,在这座城市的人心中生根发芽。黄红缨说,那份红色情怀流淌在自己血液中。儿时的她,最大的梦想就是当一名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所以读中专的时候,黄红缨选择了护幼专业。毕业后进入醴陵市高压电容器厂的医务室,抱上了“铁饭碗”。

如果说1980年代最火的词是“改革开放”,20世纪90年代最火的词就是“下海经商”。那个年代,杭州武林路人声鼎沸,上海华亭路灯光不熄,重庆朝天门营业到凌晨……一时间,财富洪流涌动,机会仅属于敢于冒险的人们。

黄红缨就是喜欢挑战、敢于冒险的人。回忆当年,她说:“我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喜欢东奔西跑,看到好的营生就想在家乡做起来。我胆子很大,想到什么就去闯,所以选择创业。”

那时候的黄红缨开过超市,做过餐饮等等。1996年,她决定做乡村旅游,她认为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产业,因为在北京昌平,在福建厦门,她都看到了这个行业的良好发展方向。之所以选择乡村,理由很简单,她认为农村生活与大自然紧密相连,在田间地头劳作能让人亲身感受四季更替和自然的韵律,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呼吸新鲜空气。这种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可以带来内心的宁静和满足。通过辛勤耕耘,看着农作物从播种到收获,人们能从中获得成就感,感受到自己的劳动创造了实实在在的价值。

就这样,黄红缨建立起自己的绿色生态立体农业产业园,成为湖南省第一批从事乡村旅游的创业者。当时,公司主要从事农作物种植及销售、禽畜养殖及销售、生态农业旅游、餐饮服务、土地平整等业务。公司秉承“帮农、利农、惠农”的服务宗旨,绿色经营、诚信经营,为农业相关用户提供产品和服务,收入不菲。在众多业务中,黄红缨偏爱200多亩的老茶园,自小爱喝茶的她将这里打造成茶文化体验区。

2009年,由于国家开发建设修建高速公路,产业园被征收停止营业。那时候的黄红缨早已实现财富自由,她想以后的日子能够过得轻松些。黄红缨说:“当时就想着产业园既然关了,团队也可以顺势解散,给大伙分分钱,他们也能去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出人意料的是,所有人都不愿意拿钱走人,他们还想跟着黄红缨后面继续干农业。

那一刻,黄红缨知道,自己的决定势必影响团队其他成员的选择。深思熟虑之后,她决定带着大家伙一起向前冲,并且将目标定在了“茶”上。她说:“第二次创业的话,和第一次截然不同。我想的是,怎么样才能更好地和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相结合呢?我看了很多书,最后决定种植茶叶。”

既然要种茶,就到最适合种茶的地方去!为选择一个好地方,两位团队成员开车拉上黄红缨,就此踏上了考察之路。

本文刊登于《中华儿女》2025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