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并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国改革开放之路上矗立起新的里程碑。
改革征程再响号角,伟大时代又启新篇。即日起,本刊推出“强国之路”专栏,紧扣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心任务,围绕“强国建设”主题,系统集中进行梳理、诠释、展望,以此凝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共识和力量。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是中华民族自强、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2024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不断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回答了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问题,清晰展现了文化强国建设的中国逻辑。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为进一步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面向未来,我们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根本遵循,牢牢把握文化强国建设的实践路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牢牢把握党的文化领导权不动摇
党的领导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需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一个领域都不能少,一个环节都不能漏。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重要保证。要不断巩固和加强党对文化事业的领导,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当前,牢牢把握党的文化领导权不动摇,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新的时代条件下,要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更好把科学理论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精神力量。二是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各方面各领域。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党管互联网,让党的旗帜始终在宣传思想文化战线高高飘扬,切实把我们党的领导优势转化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强大动力。三是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更好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让人民有更多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的文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从根本上把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思想上、精神上、文化上筑牢群众基础,让人民有更多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加快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第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是党在领导文化强国建设中的坚定立场。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是人民性,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的立场是人民立场。人民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和见证者,是文化强国建设的核心力量。文化强国建设须深植于人民,依靠人民,才能获得持久的动力。第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主要任务之一。文化发展要紧密围绕人民需要,重视文化养心志、育情操的作用,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真正做到文化成果普惠全民。为此,要加大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提升文化设施的覆盖率,让城乡居民共享文化资源,推动高质量文化产品供给更加贴近人民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