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桂梅 在贫瘠冻土中播种希望
作者 余玮
发表于 2025年4月
陈桂梅(左二)参加2023年辽宁省创业创新成果展示交流活动

一头短发,手上沾满泥土,眼神中带着自信与乐观。眼前的陈桂梅,是一位普通的农家女,但骨子里有一股不服输劲头的她,是位助力乡村振兴的“穆桂英”。

面对生活的困境,陈桂梅没有被吓倒,而是勇敢地站出来,带领家人和乡亲们,用双手改变命运,走上一条绿色生产、提质增效的致富路。

陈桂梅的故事犹如奋斗与希望的交响曲。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即使在最贫瘠的土地上,只要心中有希望,手中有行动,就能创造出奇迹。

知识才是真正充饥的食粮

1994年,陈桂梅从内蒙古远嫁到辽宁北镇市高山子镇季家村。当时,丈夫家徒四壁,几亩薄田是唯一的生活依靠,而公公因早年意外重伤后失去劳动能力。几间土坯房蜷缩在乡野,漏风的墙壁和纸糊的窗棂在风中瑟瑟发抖,发出簌簌的响声,仿佛在诉说着这个家庭的苦难。“婆婆患有老慢支,做日常的家务都很困难。还有一个小叔子,因幼年时患脑膜炎留下了半身不遂的后遗症,生活十分艰难。”当年婚后没几天,陈桂梅发现,婆婆给的2000元彩礼是借的,而且结婚时所有的花销也都是借的,一共借了7000多元的外债。

面对这样的困境,陈桂梅没有退缩,对心有愧疚的丈夫说:“不要紧,只要弯下腰,咬紧了牙,我陈桂梅什么都能做……”她决定与心地善良的丈夫一起扛起这个家,立志通过发展大棚种植来增加收入,改变命运。

在不懈努力下,他们累计建设了9栋大棚,实现了小规模经营。几年间,他们不仅还清了家里所有的外债,还修缮了那几间破旧的土坯房,让这个家有了一丝温暖和希望。然而,命运似乎并不打算放过这个家庭。1997年,陈桂梅被诊断出患有严重的眼干燥症,只要进入大棚干活,眼睛就会疼得难以忍受。这让她意识到,仅靠体力是无法突破农业发展瓶颈的,于是她决定寻求知识的赋能。

在实践中,陈桂梅慢慢发现土地因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出现退化,深感传统种植方式的不可持续性,因此希望通过专业学习探索生态种植模式,改善土壤环境以提升农产品品质。2000年,刚从北京治眼病回来的陈桂梅在村里的小卖店看到一份沈阳农业大学的招生简章,向体制外农业生产一线人员招生的两年制半脱产培训班。这让一直怀揣梦想的陈桂梅有了试一试的想法。但家人全都反对,他们主要是担心,大城市有许多诱惑,怕年轻漂亮的陈桂梅不回来了。

送陈桂梅到沈阳的当天,丈夫哭了:“桂梅呀,你这一走,就不能回来了……”陈桂梅安慰他:“放心吧,我既然嫁给你了,就不会变了!”

为期两年的半脱产学习,她十分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当时,班里70多名同学都是各县区主管农业相关人员,只有我是自费参加学习的农村妇女。因为家里的钱几乎都用来治疗眼疾了,只能勉强凑齐学费和住宿费。”那期间,为了节省开支,陈桂梅只好把每天伙食费控制在不超过3元的标准。早上,她只吃一个5角钱的馒头,喝一杯开水;晚上,则吃一份2元钱的炒饭。在课堂上,她总是最认真的那个,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各种注释的术语,仿佛知识才是她真正充饥的食粮。

陈桂梅说,那段时间是自己人生最开心的时光。“因为在那里我不仅开阔了视野,真正理解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深刻意义,而且感受到了来自老师和同学们的关爱与温暖。”凭借努力学习,陈桂梅掌握了设施农业栽培管理及植保、土肥等技术系统知识,成为众多同学中仅有的5位优秀学员之一。

2002年,陈桂梅毕业后放弃了继续学习和留校工作的机会,毅然回到季家村。惋惜她不能留校,沈阳农业大学植保系专家姜启良教授找陈桂梅谈了一次话,专门给她写了一个绿色无公害的药物名单,并特别嘱咐她,不能把剧毒高毒农药放到农田里去。

返乡后,陈桂梅在公路边创办了一家植物医院。她坚守恩师姜启良教授的教诲:做事先做人,不要把对人体有害的农药或化肥施入农田里。她带领村民科学种植,并尽力解决农产品的销路问题。

用新模式攻克多个技术与实践难题

合作社是连接公司与农户的关键纽带。陈桂梅牵头成立北镇市合胜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并出任理事长,吸引了311户成员加入。合作社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投入品团购、产品销售等一系列服务,组织农户统一生产标准,提升农产品质量。

一年四季,每天天未亮,陈桂梅就在大棚里忙乎开了——每隔40分钟巡查一次温度,每天至少走15里路;观察作物生长情况,琢磨如何为农作物创造一个适宜的良好环境,又能抑制、减少病虫害发生;手把手教授农民整枝、修剪……

种植基地是农产品的生产核心区域。

本文刊登于《中华儿女》2025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