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街舞的文化自信与全球表达
作者 夏锐
发表于 2025年4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建设文化强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任务。街舞作为一种兼具艺术性、娱乐性与文化传播价值的艺术形式,已成为当代青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强国战略赋予文化产业发展重要使命,街舞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下,街舞行业如何以自身特色为切口,实现本土化创新、国际化传播与社会价值赋能,已成为新时代街舞文化发展的重要命题。

增强文化自信,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作为一种舶来文化,街舞在中国的流行并不是对西方文化的简单复制,而是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表达方式,这种创造性转化,不仅增强了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也让街舞成为新时代中国文化自信的生动表达。

在街舞中国化的进程中,中国街舞从业者积极探索将街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街舞讲述中国故事,跳出属于中国人的街舞。例如,街舞作品《黄河》成功地将《黄河大合唱》的第七章《保卫黄河》与街舞艺术相融合,展现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精神和铮铮铁骨的气势。这部作品不仅获得了中国舞蹈界最高奖“荷花奖”的当代舞奖,更成为中国街舞艺术创新的典范。再如《常山赵子龙》以石家庄著名历史人物赵子龙为创作灵感,结合霹雳舞与传统武术招式,再现了历史英雄形象。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街舞艺术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更让传统文化在街舞的舞台上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本文刊登于《中华儿女》2025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