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洋 向世界唱响新疆
作者 王海珍
发表于 2025年4月
王洋在和田演出现场

王洋有一个习惯,每年年末都认真地给自己这一年做总结,列出这一年经历的重要事情,像是给自己过往的结绳记事,具有仪式感。这样的习惯,他保持了十年。他郑重面对过往的岁月,亦对未来充满期待。他是个活得热烈又认真的人。

十年前的王洋怎么也不会想到现在的他头上有着这样多的社会职务,诸如全国青联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联常委等等,此外,他还担任“新疆文化旅游宣传大使”……作为一名爱党爱国爱疆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现在他一边表演,一边参政议政、履职尽责。十年前,他会觉得这些多么遥远啊,现在他做得多么风生水起。每个人都在时间里成长着,王洋的成长得尤其快。

时间再往前回溯十年,17岁的王洋还不为更多人所知,还是在到处赶场子、热爱唱歌,为了艺术吃了不少苦头但从不放弃的新疆儿娃子。二十年来,他走得不易,但始终没有停止前行,更没有改变与生俱来的热情与明亮色彩,没有改变对艺术的痴迷和对新疆这片土地的爱。

对家乡爱得深沉,爱得热烈

王洋的微信昵称是“王洋爱新疆”,他将自己的名字与家乡紧紧捆绑在一起。家乡是他的心灵归属地,也是他的创作灵感来源。作为土生土长的新疆人,王洋说起家乡,总是抑制不住自豪,“我爱我的家乡,我愿意把我的家乡唱给更多的人听,让更多人了解新疆的美”。

出生在喀什,成长在伊犁,居住在乌鲁木齐,王洋常常会这样向别人介绍自己的成长经历。南疆喀什的淳朴与北疆伊犁的豪迈融合在他的性格深处,成为他的底色。常年在乌鲁木齐生活,又让他有了开放包容的视野看待世界。细看王洋多年来的代表作,从早期的《扎巴依的春天》到《新疆人》、《达西村的阿达西》、《欢聚》、《朋友你听我说》、《你好乌鲁木齐》、《唔呦!伊吾》等等,他时刻吸收新鲜的元素,与新疆这片土地一起呼吸着。从他的歌声中,可以认识到一个鲜活的立体的新疆,他和他的家乡一直在一起。

也因此,王洋先后几次拒绝了其他地方抛给他的橄榄枝——几年前有人要给他办美国绿卡,他摇摇头拒绝了;有人要动员他去澳洲长住,他也拒绝了。也有香港、深圳等地随时欢迎他。他打定了主意,“我王洋哪里也不去,我会永远留在新疆。”这么多年来,他生活在新疆,写着关于新疆的歌,唱着新疆的旋律,从艺二十多年来,他已经先后跑了南北疆近百个地方。“还有哪些没去过的地方,一时还真是想不起来了。”王洋说,“我特别喜欢和观众面对面交流,特别喜欢去基层一线,只要能看见父老乡亲的眼睛,只要有人听我唱歌,我就特别幸福”。

在新疆演出过几千场的王洋,有太多与观众互动交流的故事,“如果一一讲出来,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王洋说,这些热情的观众常常让他感动,让他觉得自己的生命有了意义。

2011年,在相声、主持、唱歌多方才艺积累多年后,王洋凭借一首《扎巴依的春天》火遍大江南北。有了名气的王洋接到更多演出邀约,其中让他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2017年3月跟随“民族团结一家亲”宣讲团前往基层慰问演出。几个月间,他和小伙伴们行程近万里,走了和田、喀什、克州等地多个乡镇,将歌声送到了沙漠腹地的偏远山村。那次“艺术大篷车”之旅条件比较艰苦,吃住都很简陋,有时一天要赶四五个地方,新疆地广人稀,可谓舟车劳顿。演出团每到一个地方就马不停蹄地支舞台,准备演出,往往一个人身兼数职,忙得不可开交。演出场景也很简陋,大部分在乡镇,偶尔有一块红毯子垫在脚底就算是“奢华”的舞台配置了。有时表演时,刚一张口,沙子就“飞”进了嘴里……但在这样艰苦的演出环境中,王洋却感受到了别样的幸福。“说实话,长途颠沛再加上表演,特别累,但特别开心。你知道吗?当我们要离开的时候,有的老奶奶拦住我不让走,往我们手里塞好吃的。她们恨不得把最好的东西都拿出来,那种淳朴与真诚,经历了就不会忘记。”

还有一次,王洋随着慰问团前往沙漠腹地的塔河油田一处只有一个石油工人的驻地,为了这一个观众,王洋和小伙伴们认真地把所有的节目都演了一遍,那位油田工人听着王洋的歌,笑着笑着就哭了。

本文刊登于《中华儿女》2025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