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文明如一条长河,几千年源源不断。它的源头究竟从哪里开始?曾经历多少弯折?如何流淌至今?这些问题牵系根脉,事关“何以中国”,是许多学者潜心研究的重大课题。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第八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韩建业,就是一位为探究中华文明的起源而不懈求索的学者。投身考古学研究三十余年,从石家河遗址、杨庄遗址到南佐遗址,他躬身田野,在上古遗存中溯源、求证。秉持“学术研究要对现实社会有用”的想法,他埋首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力求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理清脉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寻求坚实的历史文化支撑。
提出“文化上的早期中国”
近年来,随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屡屡有重大发现,公众对考古,对文化遗产的热情持续高涨。作为一名长期在考古学领域坚守的学者,韩建业也比以往更多地出现在公众视野,向大家讲述“中华文明的起源”。
最早的“中国”究竟从何时开始?对此学术界有很多说法,有人说二里头都邑遗址是最早的中国,有人说是陶寺都邑遗址,有人说西周初年青铜器何尊铭文中的“宅兹中国”是迄今所见最早的“中国”表述。
对此韩建业认为,“中国”可以区分为文化中国和政治中国,两者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明显差别。在史前时期,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文化因为彼此交融联系,形成了一个超大规模的文化共同体或者文化圈。韩建业称之为“文化上的早期中国”,或“早期中国文化圈”。
2015年,韩建业撰写的《早期中国——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一书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在书中,韩建业全面梳理了商代晚期以前的考古资料,提出文化意义上的早期中国或早期中国文化圈萌芽于大约8000年前裴李岗文化时期,正式形成于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庙底沟时代,展现了史前中国演进的宏大历史脉络。2016年,这本著作获得首届中国考古大会研究成果奖(金鼎奖)。
在2021年、2024年先后出版的《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华文明的形成》中,韩建业进一步深入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在书中,他对于人们耳熟能详的“中华文明五千年”,何为中华、何为文明、何为中华文明,中华文明为何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数千年发展延续至今的原生文明,逐一进行了回答。
韩建业在书中提出,中华文明就是中华民族所拥有的高度发达、长期延续的物质、精神和制度创造的综合实体。距今8000多年有了文化上早期中国的萌芽,进入中华文明起源的第一阶段。距今约6000年正式形成文化上的早期中国,进入中华文明起源的第二阶段。距今约5100年中华文明形成,进入“古国文明”阶段。距今约4100年进入夏代和“王国文明”阶段。中华文明具有“一元”宇宙观和“多支一体”格局,是一种独特的“天下文明”模式。“天下文明”模式,连同敬天法祖、诚信仁爱、和合大同等文化基因,是中华文明连续发展至今的根本原因。
一直以来,韩建业的研究始终有一个明确的指向,那就是系统梳理中华文明形成到发展的脉络。他说,这是源于老师、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对他的影响。“严先生经常对我们说,学术研究一定要抓住关键点,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这一直影响着我。中国历史悠久,文化遗产那么多,一定要抓住树干,抓住主根主脉来进行研究,不能只是盯着细节碎片,最后看不到大象本身。”
此外,这也源于韩建业一直的理想,“通过做学问的方式对社会作出贡献”,是他的追求。
读书是为了对社会作贡献
韩建业出生在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位于陇中地区的通渭经济不发达,一度是深度贫困县。但这里也是全国知名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当地的人尊崇读书人,家家户户都挂着字画。
韩建业回忆,小时候虽然家庭条件不富裕,吃穿都很简单,但是从未缺失对孩子的教育。童年时期,他听老人讲《三国演义》、《三言二拍》里的故事。父亲教给他很多做人的道理:要与人为善,主动帮助有需要的人,不能占别人便宜……现在回忆起来,韩建业很感激父亲的教导。“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孩子世界观的形成往往是在家庭教育阶段。”
在崇尚知识和文化的环境下长大,对青少年时期的韩建业来说,最宝贵的东西就是书。课余时间,他去山上采挖药材,卖了钱就用来买书、订报纸杂志,《我们爱科学》、《少年文艺》、《儿童文学》、《中国语文报》……“那时候文化产品还没有那么丰富,来之不易,也格外珍惜,里面的每一篇文章恨不得都背下来。”
初中毕业后,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韩建业考入甘肃省陇西师范学校。其间,他仍然将大量的时间用来阅读各种书籍,他对哲学、历史的兴趣尤为浓厚。“那个时候,我最崇拜两个人:马克思和爱因斯坦,因为他们的研究成果对全人类有巨大贡献。”
韩建业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所农村八年制学校担任初中教师。在教学岗位上,他成绩优异,带的班考出了全县第一名的好成绩。但是在内心,求知的渴望仍然强烈,“希望通过做学问的方式为社会作贡献”。他一边教书,一边努力学习,准备考大学。
韩建业回忆,本来高考时想报的专业是哲学和历史学,但是那年这两个专业在甘肃不招生,就报了相近的考古学。1987年,他踏入燕园,正式开始了考古学的求学和学术生涯。
为国家的未来而奋斗
在北京大学,韩建业最大的感受是,身边的同学们多心怀远大理想。“大家在一起讨论的都是怎样为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而不是只想着个人的前途。这种精神也一直影响着我,现在虽然年龄大了,但是这个初衷没有变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