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5的深圳科技园,路灯在某科技制造厂区投下菱形光斑。行政主管李明(化名)握着巡楼记录本在各个大楼穿行,透过落地窗可见工位显示器渐次熄灭。
这是他本月内第三次发现工程师张磊(化名)仍在测试数据。“上次说过了,这些可以明早继续。”李明叩着玻璃提醒。张磊保存文件的动作略显迟缓,这个习惯性加班的“90后”突然意识到,公司新规赋予的拒绝权,正在重塑他对勤奋的认知。
2025年初开始,大疆、海尔、美的等企业陆续因为摁下“反内卷”按钮登上了热搜。
可以看到,这几家有强“科技+制造”属性的企业,在遏制加班上都带有强制性—
大疆:员工21点前必须下班,主管和HR会巡楼检查强制清场。海尔:全面落实“双休”、周六不准来公司,要加班须提前一周审批。美的:强制员工在18:20前下班,禁止员工就餐后再返回工位加班。

这场由科技制造企业引领的“反内卷”“去996”行动,正在重构中国制造业的生产思路。而这些企业的共同选择绝非偶然:2023年财报显示,3家企业智能制造覆盖率超过75%。当产品迭代速度从24个月压缩到8个月,劳动时长早已不是竞争力的核心关键。
但企业变革阶段的阵痛同样真实。
“突然要求到点强制下班时,我们部门主任在晨会上红了眼眶。”某工厂事业部工程师坦言。那个周末,她放下了电脑里堆叠的改进方案,第一次完整经过了黄昏时分的大竹林金海湾公园,“夕阳把江面染成香槟色,已经很久没见过这么治愈的画面了”。
禁止加班仅仅与“劳动时长”有关吗?禁止加班是口号还是趋势?禁止加班的背后到底隐藏着哪些不为人道的关键信息?
感觉身体被掏空
“吃得比猪少,干得比牛多,睡得比狗晚,起得比鸡早”,各类社交平台上,职场人如此调侃自己。2016年夏天,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为广大的加班人,献上了一首《感觉身体被掏空》。
曾几何时,“996”不仅是一组数字,而是一种深植于科技和创业领域的工作文化,代表着从早上9点工作到晚上9点,一周6天的劳动强度。
这种加班文化被一些人誉为成功和奉献的象征。然而,其背后隐藏的健康风险、个人牺牲和社会争议却日益成为公众讨论的焦点。
那么,“996”工作制真的是通往成功的唯一路径吗?或许,它揭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反思和寻找解决之道。
很长一段时间,“996模式”已成为许多年轻人的生活写照。每天周而复始,像是被绑在时间的跑轮上,不停奔跑。各行各业的工作者们用时间浇灌着希望,期待着硕果累累的那一天。然而,这样的奋斗并非没有代价。
长时间的工作使得身体疲惫不堪,社交和家庭生活几乎被边缘化。在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不少人开始质疑:“拼了命地扑在工作上,真的值得吗?”矛盾和冲突在心中激烈碰撞,让人难以抉择。
正当人们陷入对“沉浸式加班”的深刻反思时,一个更加迫切的问题浮现:极限工作模式之下,到底牺牲了什么?健康?家庭?还是生活的真正乐趣?
在过去“996”的工作文化中,“加班”已成为许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管是否愿意加班,不同职场人有着不同的原因。
一项调查显示, 91.6%的职场人或多或少需要加班,近6成职场人平均每天加班超过1小时,“计算机/互联网/通信/电子行业”加班时长远高于其他行业均值。值得注意的是,40.5%的职场人加班后得不到任何形式的补偿。
病态加班已成为当下不可回避的职场常态。62.9%的受访职场人表示需要偶尔加班(1—2天/周),28.7%表示需要经常加班(3—5天/周),仅有8.4%完全不需要加班。近6成受访职场人平均每天加班超过1小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