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调送福利、豪气免佣金的京东外卖,官宣一周就捷报频传。其中被若干媒体纷纷写进稿件的“39城”“20万商户”“100倍订单”成了标准用词。
这句无限接近通稿的表述和数字背后,却是全国数万地推业务员及其服务商的一张情绪晴雨表。过去30天,期待、纠结、懊恼、斗志,构成这句话最贴切的注脚。
一支阔别10多年之久的地推铁军,在官宣第二天立刻行动。他们通过自发集结,在混沌之初就争分夺秒地踏进一间一间门店。
这群人为京东外卖“迟到”十几年的战场缩短了抵达时间。自2010年开始爆发“千团大战”后,许久不曾热闹的市场一下子又喧闹起来。但由于缺乏统一组织和清晰的政策引路,这场来势汹汹的地推行动主要靠服务商自行扛大旗。由于各自为阵,战斗很快陷入胶着状态。
第三天、第一周、第二周……到了3月中旬,官方的“审核”条件朝令夕改,乱了前线阵脚;状况层出不穷,一线地推的热情渐渐败退。
面对京东外卖掀起的这场雷暴,已吃下9成市场的美团、饿了么却显得异常冷静。喧嚣30天的外卖江湖弥漫腾腾杀气……
抢占那个山头
2月上旬,有“钞能力”和地推资源的大型服务平台最先行动,但几乎没人料到,这是一场极其不寻常的硬仗。
过去替大厂们争地盘,在心智养成阶段,服务商们习惯抢滩式作战,无死角的地毯式扫店被验证为本地生活服务最有效的战术,但前提得有组织有规则有纪律。
京东外卖选了自由作战这条截然不同的路。据了解,在正式官宣前,京东就召集了一部分规模外包平台开了内部会,其采用“竞标”的方式下发地推代理资质,但服务商须交10万元保证金,后续只管“放手”一搏。
谁承想,京东放得如此彻底。京东外卖的服务商们,拥有的是史上最大话语权。地推话术、招募地推人员,佣金比例,统统自行说了算,甚至业务员进店要用的工作牌都靠自行设计。
唯一雷打不动的是“品质外卖”这项硬指标。2月11日,京东官宣外卖业务,重点对商户标准进行了界定,这成了服务商在分配任务、开展业务时的唯一规则。
“3.8分以上”“有堂食”“连锁优先”,已砍去大部分目标客户,拿到代理资质的服务商须在短时间内自行制定作战地图,寻找最佳扫街路线。
尽快激活全国范围内的全职、兼职地推员,“比别人早一步踏进店就赢了。”某大型服务平台一位工作人员告诉《商界》记者,全国范围内的品质商户是一片巨大的市场,话题热度正在持续攀升,谁速度更快客户就是谁的,“京东外卖没有给门店任何拒绝的理由”。
用钱砸来得最快,于是高佣金是多数平台的选择。《商界》记者采访了解到,170-180元日结/单在官宣一周内迅速吸引各地业务员向平台聚集。对有地推经验的业务员来说,这样的业务无异于捡钱。
2月11-18日,首批攻入全国39城的地推蚂蚁兵团,拿着各式各样的“京东工作证”和自行草拟的营销话术,一单一单覆盖,将甚嚣尘上的0佣金等优惠加速落地。
几天后,当外界还在热议京东这位搅局者的大手笔和霸总风度时,京东高调放出消息:外卖业务已插旗39城,订单增长100倍。
官方消息的惜字如金和刷屏的地推资讯形成鲜明对比。《商界》记者打探到,很多动态和政策都要靠自己去悟,大家都在地推自建的各种群里讨论。一位平台负责人告诉《商界》,他从上级平台分领任务后,靠朋友圈、小红书和平时积累的人脉,竭尽所能地消化京东政策,“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争分夺秒谈商户但缺乏一些有效沟通,让地推很快陷入野战状态。相比美团当年进驻各个城市建据点、分批次分线路的团战截然不同,京东外卖的出拳显得相当生猛。
当年,干嘉伟领命开城美团外卖,在高峰期单日能调动超2万人的地推大军,潮水般冲刷各条街巷的中小商户,创下日均签约3 000家的纪录。为振作士气,美团还为地推人员报销机票,出台“谷满仓”刺激措施,最大限度激发战斗力。
看上去,京东外卖的地推并不想“抄作业”。扔完福利烟雾弹后,京东并未就地指挥。相反,京东放弃一城一池进攻,选择更轻巧的“自营+服务商代理”模式。
《商界》看到,京东提前接洽好最先上线的品牌商户,官宣后更是将它们移至App一级入口的“秒送”外卖,有了首批外卖门店打前战,京东才开始修建大后方。
不建城市驻地,不统一管理地推,靠官方提前对接上线的优质门店压轴,京东似乎一点都不慌,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代理地推提交的门店审核上,以“摊大饼”的策略在全国撒网。
京东真的不用赶时间吗?反观支付10万元代理费后需垫资经营的服务商,他们却不得不抢跑,拼命在前线卷出狼烟。
如此情形之下,仅过了1周,京东外卖似乎变成一座围城:一些业务员打起退堂鼓,四处求带想进来的人却越来越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