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网红难出“湘”房
作者 赵春雨
发表于 2025年4月

凌晨两点,长沙五一广场,茶颜悦色门店依然排着长队,文和友的霓虹招牌下挤满拍照游客,墨茉点心局的麻薯香气飘过三个街口—这座“网红宇宙中心”似乎永不熄火。

但,当你驱车300公里,来到武汉的茶颜悦色时,其门店已撤下“幽兰拿铁”海报。再往远开,深圳文和友改名“老街蚝市场”后门可罗雀,墨茉点心局上海店日均销量不足长沙三分之一……

反差背后,藏着一个残酷现实:长沙网红品牌正在经历“顶流出湘即塌房”的魔咒,火得快,却火不长远。

当资本裹挟着“新消费之都”的光环北上南下,这些品牌突然发现:长沙的流量密码,在外地市场成了失效的过期券。从市井文化的情怀牌到“50米一店”的饱和攻击,那些让品牌在湘江两岸封神的战术,为何过了洞庭湖就集体失灵?

答案或许藏在娱乐基因、地域溢价、供应链锁死的三重结界里。

当一座城市成为“顶流制造机”

记者从抵达长沙的那一刻开始,眼睛就没有停下过:端着茶颜悦色纸杯、裹着国风茶巾拍照的年轻人和拖着行李箱加入排队大军的游客挤满坡子街……在社交媒体上“特种兵式打卡攻略”里,茶颜悦色、文和友、黑色经典臭豆腐与岳麓山、橘子洲头并列成为必去景点。

可见,这座位于中国中部的省会城市,正以惊人的速度将自己打造成一座新消费主题乐园。而其魔力在于,把“消费”写进了城市基因。

当北上广深还在争夺“金融中心”“科技之都”的标签时,长沙另辟蹊径,用一杯奶茶、一盆小龙虾、一碟辣椒炒肉重新定义城市竞争力。

举个例子,茶颜悦色在五一商圈每50米开一家店,用“十步一打卡”的密度制造排队奇观;文和友把五层楼的老社区搬进商场,让游客为80年代的砖墙和搪瓷缸买单;黑色经典臭豆腐店门口永远飘着“臭香”,队伍从街头排到街尾……这些品牌不仅卖产品,更贩卖一种“长沙限定”的沉浸式体验。

“当我举着茶颜悦色与IFS顶楼的KAWS雕塑合影时,喝下去的不仅是幽兰拿铁,更是这座城市的‘网红荷尔蒙’。”一年必去两次长沙的王卓(化名)告诉记者。

这种“消费造城”的魔力,源于长沙独特的土壤。

资料显示,低房价(2023年均价1.2万元/㎡)释放了市民的消费能力,人均可支配收入却跻身全国前十,形成“敢赚敢花”的消费主义浪潮;湖南广电的娱乐基因,让小炒黄牛肉借《向往的生活》出圈,墨茉点心局与《乘风破浪的姐姐》联名营销;甚至政府都下场当起“推手”,将新消费写入“十四五”规划,成立新消费研究院,把餐饮排队盛况变成城市宣传片……

在这里,品牌无需苦等资本垂青,只要能在五一广场制造一起排队事件,就能获得天然的流量馈赠。

本文刊登于《商界》2025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