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宜家找老伴儿
作者 哈尼
发表于 2025年4月

时隔多年,刘曦突然起心动念,重返宜家逛逛。

十二年前,他用半个月的工资,在宜家这座“北欧梦工厂”里购置了刚租下的房子里所需要的毕利书柜、拉克边桌、奥比格达床垫等物件,和女友二人逛累了之后去餐厅吃了一顿,再把买的货品分拨儿运回家,光运送费就花了几百元。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宜家都是他和女友时常光顾的地方。

如今,刘曦又回到了宜家餐厅的柜台前,他身后,零零星星地坐着几个年轻人,而他身旁,几位白发老人正商量着要不要拼单买份儿童套餐。这是他这趟宜家之行见到的第三拨儿老人了。

宜家现在或许是老年人的天下,这一点,他之前在书柜区时就证实了—两个老伯正坐在那的椅子上悠闲地下象棋,保温杯里还飘出来些茶香味。

租房党和中产都抛弃了宜家

当刘曦刚开始这趟重返宜家之旅时,他发现大厅里的人流量与自己记忆中熙来攘往的旧时场景差了不少。样板间依旧亮丽,但鲜少有人在其中流连,大厅里也不算热闹。

此前有报道称,记者2024年12月在宜家降价时前去实地探访,随意走进一间样板间,你不会再被床上躺着的客人吓到,就连一排排的沙发上也是空空如也。

刘曦又逛了一会儿发现,吃1元冰淇淋的人明显少了;129元的鲨鱼也没有孩子抱着玩了;床垫上是零星的几对逛累了的老人,坐在它的边缘休息……

这个塑造了一代中国年轻人居住审美范式的巨大空间似乎有些过气了。

望着几步一个的打折标识,刘曦说:“对于曾经热爱来宜家购物的那代年轻人来说,当时的宜家是高性价比的选择。”

的确,彼时在家里招待朋友,主人最常听到客人寒暄的一句话就是:“我也有这个柜子,宜家的。”这是一份发自内心的身份认同与审美认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宜家都依靠高颜值、氛围感和精致的生活方式,造着年轻人的梦。

让我们把此处的“年轻人”再进行细分—去宜家的官方微博逛逛,结合它每条微博里的关键词,可以观察出,关于宜家家居用品的场景标签,主要是“租房、宿舍、办公室、新家、小户型、亲子”等,因此我们可以判断出宜家的目标客群主要为两类:租房的白领和有房需装修的新中产。

对于租房者来说,宜家曾打造的19平方米样板间,是他们的“神话”。可那是在租房市场蓬勃发展的十年前,2016年链家研究院报告指出,2015年一线城市流动人口规模达2.47亿,城镇化率56%,租赁需求旺盛,头部品牌如自如的出租率长期超过95%。

8年后的2023年,自如长租公寓行业平均出租周期已从2021年的45天延长至68天,空置率上升,导致企业现金流承压。2023年某季度,自如净亏损达4.47亿元,同比扩大120%。

租房的人变少了。与此同时,还在大城市租房的年轻人之间,“跑路风”租房的潮流也早就刮起来了—极简租房,来的时候房子里有啥用啥,走的时候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曾经常被用来精致改造租房条件的宜家家具,如今对于部分租房党来说,是“懒得折腾的奢侈品”,毕竟他们崇尚的是“棉被太沉,就用睡袋当平替”。

钱少了,是上述现象背后的主要原因。就算租客有点闲钱,他们也有更多的家居选择了。

“宜家样板间就像千篇一律的PPT模板,而我已经不年轻了,家里还是需要一些沉淀过的东西。”刘曦如是说。

本文刊登于《商界》2025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