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机器人收割欧美草坪
作者 啊游
发表于 2025年4月

国产扫地机品牌们的战争,正在从客厅延伸至草坪。

2月,追觅科技宣布其智能割草机器人的出货量已突破10万台;紧接着,科沃斯的GOAT系列割草机器人宣布将在多个国家上市发售。

乍一看,这些扫地机品牌在割草机器人领域的进展有些令人意外。可实际上,早已有众多科技品牌投身智能割草机器人领域,除了追觅与科沃斯,还有九号、松灵机器人等硬科技赛道知名玩家。

全球割草机器人市场正加速裂变。

根据《全球智能割草机器人市场研究报告(2024年)》数据,未来7年内,该领域的市场规模将从2023年的64亿元翻倍至12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0%。而在巨大的发展空间背后,是智能割草机器人不足10%的市场渗透率。

没有永远的“客厅之王”,只有不断进化的场景革命。在扫地机器人赛道内卷加剧,毛利率持续被挤压的当下,割草机器人的可观利润空间正吸引着热钱涌入。

随着“智能园丁”逐渐接管全球庭院,国产智能割草机器人能否通过抢占欧美的草坪,从而抢占海外市场与未来?

欧美的“草坪竞争”

进入3月,很多外国友人迎来打理家庭花园与草坪的忙碌季节。

调查机构弗若斯特沙利文的一份行业报告显示,目前全球约有2.5亿个庭院,其中美国有1亿个,欧洲整体有8 000万个,欧美地区的庭院数量加起来超过了全球的三分之二。

草坪对于我们而言,是“小草微微笑,请您绕一绕”的自然景观;而在欧美,草坪除了是自然景观,更是每个家庭门前、院内的重要组成部分,象征着居民的社会地位以及家庭身份。在欧美社区,拥有一片整齐的草坪,是步入中产阶级的标志。

这种独特的“草坪文化”,最早可以追溯至中世纪的欧洲。

当时的欧洲贵族流行在城堡周围种植草地,用以防御外敌或是进行社交活动。13世纪,英国和法国的贵族便开始将草坪视为“身份”和“财富”的象征;17世纪,草坪文化进一步得到了推广与传播;到了18世纪至19世纪,欧洲的移民又把草坪相关文化以及草种带到了北美。

二战后,美国郊区化发展推动了草坪文化普及。为了应对激增的人口数量,1947年至1951年,莱维特公司建造了大约17 000套郊区住房。这些住房的显著标志就是“每栋房子的周围都有草坪”,并且莱维特公司的创始人亚伯·莱维特还提出了房主每周必须修剪一次草坪的规定。

随着中产阶级崛起,“草坪文化”逐渐普及,“草坪成为公民自豪感和公民美德的象征,如果不打理好草坪,就会让邻居失望。”

因此,正如中国家长们对于房屋整洁度的高标准严要求那般,欧美家长们对于自家草坪的整齐度也有着相当强的执念与攀比心。通常情况下,一个欧美家庭平均每月需要修整草坪2~3次。

英国人埃德温·布丁在1830年研制出第一台割草机后,割草机经历了百年进化,效率已经比最初提高了许多倍,但修整草坪仍不是一项简单的家务。

本文刊登于《商界》2025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