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秘境!中国最高巨树上的神秘“居民”
作者 刘团玺
发表于 2025年4月

何为巨树?

科学发现,在树体的蒸腾作用、虹吸效应等综合因素下,70米是树的吸水力的瓶颈,把绝大多数树的树高挡在此阈值下。因此在植物学领域,学者们把高度70米以上的树称为巨树(Giant Tree)。北美洲西海岸红杉“亥伯龙神”,目前高116.1米,为已知的全球最高巨树。

纵观全球巨树群落分布,北美洲西海岸、东南亚加里曼丹岛(婆罗洲)、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巴西亚马孙河上游地区及中国藏东南与滇西北,为世界级巨树分布密集地。

中国最高的树,按科学概率推算,即藏在藏东南、滇西北的密林里。

野生动物摄影家奚志农是中国最早的寻树者,他发起“中国巨树”科考项目,在广袤的藏东南、喜马拉雅山脉地区,找到了中国目前有记录的最高树。

巨树科考,“王冠上的王冠”

巨树需要良好的水热条件,此为根本。巨树生长的区域,首先年降水量多在700毫米,甚至1000毫米以上,伴随降雨及水汽蒸腾,可形成雨雾森林条件。其次有合适温度,气候温和而不极端,海拔适中、不宜过高,才有长出巨树的可能。据统计,巨树多出现在海拔500~2800米处。此外,“V”形或“U”形山谷能构成无风、小风的小环境因素,与湿度形成变量同生体,对巨树长成起保护作用。

另外也有树种限制因素:与树本身基因或类型有关。裸子植物中,柏、杉、松的一些树种很有优势。桉树、龙脑香科等细分种类亦有“长高基因”,目前全球最高树种前20名的排名清单里,有北美红杉、巨杉、台湾杉、黄果冷杉、乔松等裸子植物,也有桉树、檀树等被子植物。今天,中国西藏波密的“藏南柏木Ⅰ号”(活体高度101.2米)则跻身全球第二高树种。

巨树的长成也需要“远离”人类:处于荒僻无人的环境,能逃避来自人类文明或开发进程的戕伐。进入工业文明以来,人类砍掉了全球至少98%的巨树。当然也有其他随机因素:巨树的长成也要求树体在生命历程中未遭受雷击、病虫害等其他“坏运气”型因素影响。

巨树形成的森林往往郁闭度很高。于生长在这里的巨树树种而言,要在遮天蔽日的密林中竞争到足够的阳光,须在种子萌发后的短短几年里极速长高,尽快抵达甚至穿越森林的林冠层。这是一场树木演化的“军备竞赛”。

这即为巨树的生物学机制。

台湾杉、大黄果冷杉及藏南柏木等,往往都为顶层树种,作为原始森林的巨人,其树冠都远远超过森林平均树冠顶部高度。合适的气候条件下,它们在幼年、青年时期快速发育,速长速高,超越并傲视其他植物。

巨树是原始森林的标志。植物类别越多,生物多样性越强,森林的生态平衡就越有保障,可应对自然界的泥石流、雷电、自然火灾、病虫害等。同时,树木平均生长高度越高的原始森林,也更具生物多样性。其内在生物规律为:树木的生长、生存、发育,也遵循进化论或“博弈论”。在具备丰富的降水、适宜的温度、无风、土壤富有等资源条件下,生物的驱动驱使彼此要有竞争,才能比“邻居”获得更多的营养、阳光、水分。

在一片完整的原始森林中,若有更多巨树群落生长,在垂直空间造荫、影响阳光分配等,就能与这一区域的阳光利用率形成良性互动,使该环境的生产力更加丰富,更适宜不同种类的树木竞争,并以不同的形式生存和成长,进而产生较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多样的生物包括其他动植物和微生物,尤其是巨树树体上,往往长有各样的兰花、地衣等附生植物。

高60米以上的大树,其碳储存量往往相当于数百棵一般高度(约20米)的树木的碳储存量。在巨树森林林冠层,猴子、鼯鼠、飞鸟等在这个空间穿梭与生活。地下的生态网络——微生物、土壤、水分及营养、巨树根系,也构建了连今天的科学家都知之甚少的系统。

林冠学(Canopy)被视为“最后的生物前沿”(the last biological frontier),目前对于原始森林的巨树林冠学研究、科学考察则是“王冠上的王冠”。全球仅有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中国拥有将专业攀树与零距离科考相结合的巨树综合科考能力。

从野外科考、巨树林冠学的研究来讲,“中国巨树” 科考项目的野外攀测及科考能力,已经进入了全球巨树科考及野外林冠学的第一梯队。

这一切,源于著名野生动物摄影家、“中国巨树”科考队的发起人与组织者——奚志农。

本文刊登于《知音海外版(下半月)》2025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