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毕业后,我在演艺圈被打成骨折
作者 郑彩琳
发表于 2025年4月

“2017年,曾霜旖从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毕业,和其他同学一样进入金融行业,投入工作的洪流。原以为生活会如此按部就班。一年后,她却决定转行,从零开始进入演艺圈,成为演员。曾经的高考理科状元着陆在演艺新世界,发现勤奋不再是唯一决定因素。在全新的领域,她经历着生活质量与期待的落差。在行业机会日益稀薄、人性也愈加复杂的情况下,她仍在奋力挣扎。

挨 打

刚出道的曾霜旖经常穿梭在北京的选角楼里。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在大多时候,她都会在演员的Casting(演员形象资料卡)一栏,将“毕业院校”特意留白。

有好奇的制片人和导演指着简历上的空白,问她:“毕业院校呢?”

“北京大学。”她有点不情愿地答。

“北大能演什么,学霸吗?”一旁的制片人笑了。身旁,一些试戏演员听到“北京大学”四字也发出“哇”的一声。有人问她,“为什么北大毕业的还要过来演戏?”

在大多数人的初始印象中,北京大学意味着中国高等教育的顶尖殿堂。穿越激烈的高考征途,身为佼佼者的他们,理应在毕业后从事高薪体面的脑力工作,而非进入重视外貌与身材的演艺圈。

而在6年后,她在《猎罪图鉴2》中饰演了怀孕5个月的周珊珊。剧中,男友曹建东得知她腹中孩子的亲生父亲竟是自己的父亲时,气急败坏地将周珊珊摔在沙发上,双手如铁钳般紧紧掐住她的脖子,他想让周珊珊和腹中的孩子一起消失,以此独占父亲的财产。周珊珊挣扎着,双手抓挠着他的手臂,呼吸越来越困难,直到警察赶来。

这是周珊珊最重的一场打戏。闭气、梗脖子、用肉厚的地方着地,挨打的戏不同机位拍了四遍。第一遍拍完后,导演赶紧赶到现场问她:“没事吧?真打了吗?”

她在社交平台上分享并置顶了拍戏的过程。在现场拍摄的时候,剧组为她准备了替身,但走完戏后,她觉得完全有把握自己来。她觉得在拍摄时为了追求真实小磕小碰难免,这对于动作演员来说相当于毫发无损。

在此之前,她参加了由吴京和刘天池联合创办的动作与表演实战训练营,在这里经历过高强度的训练。第一期仅有14名学员,训练持续75天。训练时间长,强度大,同期有学员因骨裂被送医,曾霜旖也疼得厉害,却始终没向教练透露。“我怕他们让我休息,”她说,“那样的话,这两个月的训练就白费了。”在第一次参加马术集训前,她的右趾骨意外骨折,为了在高强度训练中保持专注,她没打石膏,第一次吃了止痛药坚持完十天训练。

她的坚持得到了认可。在训练营的三部结业短片中,她成为《怒火·芳华》的主角,饰演一名女警。刚开场,她从三十多级台阶上滚落。 短片发布后,吴京在社交媒体上转发,演员张译在评论区调侃道:“作业都卷成这样了?”

曾经,曾霜旖是2013年福建省福鼎市高考理科状元,手握北京大学元培学院的毕业证书,在香港、北京的金融行业拼搏。在那片由数字和报表构筑的天地里,她常穿着经典的黑白灰色系套装,穿梭各大商业楼,写文案、开会议,见不同金融界的人物,不仅要在专业技能上保持专业,还要在形象和行为上保持严谨。

演艺圈对曾霜旖来说,是一个相对陌生的领域。

在初次前往剧组面试时,曾霜旖依旧选择了她惯常的金融行业装扮。深色毛呢大衣,高跟鞋,穿搭熟龄又干练。

在金融圈是优势的风格,在演艺圈却显得格格不入。一见面,经纪人就对着曾霜旖大叫:“不行,这样不像艺人,你穿得太OL(Office lady),不像个演员。”经纪人的言下之意是,她需要穿得随意些,T恤、衬衫、牛仔裤——给导演留点想象的空间。她经常被调侃为“正经人”,穿着正经,说话正经,连笑都带着几分克制。

最初很长一段时间,曾霜旖都在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艺人?怎样才能看起来像个艺人?”

结合最初经纪人给她的方向,曾霜旖觉得,艺人应该是光鲜亮丽的代名词——穿着有设计感的衣服,走在时尚的前沿,浑身上下散发着一种与众不同的气场。于是,她决定从最基础的部分开始改变:衣柜。

某个周末,曾霜旖将自己黑白灰服装全部清除,取而代之的,是设计大胆的亮色系服装:白色T恤、拼接撞色的不规则长裙……这些衣服是她特意挑选的,是曾霜旖认为,有“艺人”风格的特征。

刚入行的一段时间,她觉得自己需要改变原有的风格,以迎合市场、节目和他人的期待。这种认知延续到《创造营2020》中。在录制现场,导演组反复强调,舞台需要“元气”,需要青春洋溢的状态。曾霜旖觉得自己没有哪一段时间比这更有活力了——粉红的腮红,俏皮可爱的秀发,点满碎钻的衣服。曾霜旖觉得那一段时间的自己在假扮一位“00后”的“元气少女”。

延续着以往20多年刻苦学习的韧劲,在《创造营》中,曾霜旖几乎努力得不留余地。在《创造营》主题曲考核任务中,曾霜旖第一个举手,申请从“3天班”调入了“1天班”——用24小时学会一支新的舞蹈和歌曲。

本文刊登于《知音海外版(下半月)》2025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