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溧阳竹箦镇有三个农场主,历时6年时间,跋山涉水,在世界各地共搜集农作物原生种子6943种,其中番茄种子就有2000种。他们自称“种子猎人”,誓要打造一个中国民间最大的种子库。令人惊讶的是,三人均没有深厚的专业技术背景,也没有丰富的种养经验,那么,他们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呢?
脱下长衫做新农人
2013年,上海国际学校的教务老师方芳,因公到英国出差。在伦敦期间,她发现上至王室下至平民都对园艺情有独钟,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后花园。那段时间,方芳最大的感触就是:植物真是驱散烦恼的“奇物”啊。
从此,方芳也对园艺产生了兴趣。2016年,她辞去了教务老师的工作,开始专心做阳台花艺。还由此认识了江苏的多肉种植户朱骁炜和安徽的玫瑰花匠朱玖远。
朱骁炜出生于1983年,方芳和朱玖远则是“90后”,三人年龄相仿,而且都对园艺充满了热情,侍弄花草是他们生活的乐趣。认识的日子久了,他们经常在一起交流种植经验。
朱骁炜曾经是摄影师,参与了很多大型电视剧的拍摄工作,还做过录音师,但他发现那些都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他喜欢植物,喜欢芳香的大自然。后来,朱骁炜辞去工作,开始创业种植多肉,也因此挖到了第一桶金。
2018年,朱骁炜的多肉种植园大棚因员工疏忽,被烧成灰烬。就在他萎靡不振时,广东的一个花友为了安慰他,给他寄来一箱番茄,并附言:“人生就是一场体验,尽人事,听天命,起起落落很正常。尝尝我寄给你的这些番茄,它会让你想起童年的美好,忘记中年人的烦恼。”
朱骁炜小时候在南京郊区生活,他们家附近就是一个菜市场,里面有各种瓜果蔬菜,摊贩大多是附近的种植户。朱骁炜最喜欢吃番茄,菜场的那些番茄特别好吃,远远地就能闻到香味,拿在手里软软的,嚼在嘴里沙沙的……长大后,朱骁炜一直怀念这个味道,可市场上的番茄却再也没有触动过他的味蕾。
这次花友寄来的番茄确实很好吃,酸酸甜甜都是小时候的味道。这种味道让朱骁炜从失落的情绪中慢慢走了出来,他打算把多肉大棚改种番茄,一定要种出小时候的那种味道。然而,当他先后前往农资店、种子公司、种子站等处寻找老番茄的种子时,得到的回复都是没有。
广东的花友告诉朱骁炜:“你就别费劲了,这些老品种的番茄种子早就被现代农业抹杀了生存空间,现在都是一些皮厚更耐运输、耐储存的品种。如果不是我爷爷和我父亲的坚持,你不可能再吃到这么好吃的番茄了。”
朱骁炜这才知道,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追求的不再是好的味道,而是更大的利益,也因此,93%的蔬果品种都灭绝了。花友说得没错,果蔬品种的传承,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如果继续置之不理,我们的后辈恐怕再也吃不到很多好吃的果蔬了。
朱骁炜的心中萌生了搜集老品种果蔬种子的想法,他想让这些儿时的味道回归餐桌。之后,朱骁炜开始查资料,学习相关农业知识。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他发现,国外对老种子的保护很系统,每种都有特定名称及传承的故事,反观国内,很多老品种都正在消亡。
朱骁炜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重了起来,老品种种子的搜集和传承、保护绝不是他一个人就能做好的事情。于是,他想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方芳和朱玖远。
“这非常有意义,为什么不做?”
“对,我们不仅要搜集原生种子,还要将它们推广出去,传承下去。”
就这样,2019年8月,几经周折,他们创立了“种子猎人”科技有限公司,开始了“拯救好吃的果蔬”计划,并在溧阳市竹箦镇租了50亩地,作为试验种植基地。
最初,“种子猎人”团队动用了所有能想到的渠道,去寻找种子,他们在各种短视频平台和社交账号上留言、发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