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光中的小米SU7,谁迷失了方向盘?
作者 凌川儿
发表于 2025年4月
燃烧后的事故车辆

一场因焚烧戛然而止的考编梦。

3月29日晚间,在德州高速安徽境内池州至祁门段,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发生了碰撞爆燃事故。经过社交媒体的发酵,该事件在近日得到外界越发热切的关注,引发了一场关于电动汽车智驾系统安全性能与机械门锁等安全设计的舆论风波。

当晚,三个女孩从武汉出发计划到安徽池州。准备次日参加事业编制考试的驾驶人,发动一辆橄榄绿色的小米SU7驶上了高速。当这辆车在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下,以116公里/小时持续行驶至池祁路段时,由于当地施工修缮,用路障封闭了自车道,改道至逆向车道。

车辆反应不及,与水泥护栏发生碰撞,随后剧烈燃烧。车内三人全部遇难。根据小米汽车方面公布的数据,系统最后确认车辆时速约为97公里/小时。

4月1日晚间,雷军回应表示“心情非常沉重”,并称“无论发生什么,小米都不会回避”。对此,雷军微博下方不少网友留言:“相信雷总。”

两天后,事发地公安局交警部门向媒体表示,事故仍在调查中。

当一项新技术被广泛运用于日常,就免不了受到全民性的监督。这种监督不仅出于公众对安全的焦虑,甚至也能成为企业迭代技术的动力。

此次三位女孩命丧火海,小米需要站出来。

两秒预警

质疑的目光主要集中在智驾系统在碰撞前的预警(识别)、减速(紧急制动功能)有无正常运作,和碰撞后的车辆安全设计(车门与电池)是否合理。

在更多来自官方的调查细节被公布之前,尚无法对这次事故做出精准的责任归因。但综合事故现场拍摄的一些视频、涉事车辆品牌方公布的行车数据,与当事人家属的叙述,碰撞发生在可视性较差的夜间高速施工路段。

不确定性因素叠加,构筑了这样一个致命的极端驾驶场景—这或许超出了涉事车辆所搭载的辅助驾驶功能所能驾驭覆盖的工况条件。

自从2016年特斯拉向市场推出自动驾驶功能以来,在各大汽车主要消费国,都已发生过多起高速公路场景下的典型事故案例。国际智能运载科技协会秘书长、黄河科技学院客座教授张翔对笔者表示,这类涉及NOA事故的责任认定,存在着相当的复杂性。

根据小米方面披露的事故数据,出事车辆的驾驶员罗某,是在撞击前两秒,才对智能驾驶状态行进中的小米SU7进行接管,换言之,智驾系统从发出提醒到事故发生,仅仅给了驾驶员两秒的预警时间。

张翔表示:“事故启动调查开始,关于涉事车辆的后台数据均是由车企提供,并没有交给第三方托管,这有点像在责任的划分中,车企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

本文刊登于《看世界》2025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