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年寻芳
中国的花卉种类极其丰富,驯化使用花卉的历史也非常悠久。在长期的认识、培育和开发利用下,花早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并在中国天人合一、物我相通的精神世界中不断被注入思想情感,甚至被赋予人的品格。在赏花惜花、以花为友的生涯里,借由花的自然属性,人们追寻着美,也让心灵不断涌现对于生命与道德的感悟。

中国人对花的观赏利用,逐渐形成了以花为中心的文化现象。先民已认识到花的实用价值与审美功能。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花叶图案,中国花文化的起源大致可追溯到七千至六千年前。莲花是最早出现在器物上的花卉之一。
1997年山东莒县出土的白陶“封口鬶”是新石器时代的文物,器皿以莲为主题,并有莲蓬状筛孔,可见当时的人已了解到了莲花的生长习性、审美功能与食用价值。
青铜器上的花卉纹样则出现于商代后期,至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更多以花卉为题材的青铜器。花的形象也进入了诗歌创作。《诗经》中对花木多有吟咏,如“摽有梅,其实七兮”以物起兴,用梅树的生命周期来叙说少女情怀;“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以花喻人,赞颂美好的品貌与德行。屈原遍撷香花芳草,托物言志,以兰芷配君子之德。
花不仅是诗人审美的对象,更是诗人情感性灵的寄托。不过,先秦时代的人们并未发展出后世全民性的赏花文化,《诗》言女子“采采卷耳”“参差荇菜”,《离骚》云屈子餐菊佩兰,祛浊避秽,可见当时花草的食用与药用的价值要胜过用来赏玩。
秦汉以降,花卉观赏价值的重要性不断上升,晋周处撰《风土记》,就写到了民间赏花游春的习俗:“浙间风俗言春序正中,百花竞放,乃游赏之时,花朝月兮,世所常言。”被长期培植,深受人们喜爱的观赏花卉也相当多,桃花、杏花、梅花、水仙、桂花、牡丹、芙蓉……不可胜数。
魏晋时期,由于动荡的社会政治,士人苦闷的精神世界渴望寻求自足,文学创作趋向于抒情言志,花便成了诗人骚客的寄情之处。如晋时陶渊明爱菊成癖,弃官归隐后于家中闲居,终日与菊为伴,并写下许多吟咏菊花的名篇,有赞美秋菊气节“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亦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泊自在。菊花成为隐逸高洁的象征,为时人所偏爱。
隋唐五代,观赏花卉被大规模培育,赏花在民间蔚然成风,赏花活动也愈发精细起来。唐罗虬在《花九锡》中谈到了欣赏插花须有新曲新诗相配,才算礼遇名花。“酒赏”也十分流行,如李白漫笔“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李商隐“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南唐韩熙载在《五宜说》中则提出焚香赏花,令两者香气交融。
“香赏”在宋代十分流行,欣赏瓶花时不但要配以对应的香料,还要搭配合适的几座与壁上挂画,来营造一体的室内景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