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堂建筑的艺术之魅
作者 刘炯
发表于 2025年4月

虽然并非信徒,但是旅行中依然会为世界各地的教堂建筑深深着迷。在一部关于巴黎圣母院的纪录片中看到过一段令我记忆深刻的描述:这座历时180多年建设周期的建筑,在当时的巴黎人眼里就相当于今天的我们忽然看到一栋直插云霄的摩天大楼,雄伟壮观的建筑鹤立鸡群,对巴黎人来说无疑是神之居所、信仰的容器。

每一座教堂都是一部厚厚的历史书,等待着世人翻阅它们不尽相同的传奇身世。

圣彼得大教堂大门
一束阳光透过穹顶的窗户聚光灯一般倾泻而下

圣彼得大教堂

触摸梵蒂冈

在世界各大教堂的建筑史上,穹顶的建设一直都是最受关注的焦点,也自然成了建筑历史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一环。穹顶的美,不仅在技术上展现了人类建筑智慧的高峰,还在文化和象征意义上承载了深厚的精神内涵。

正是在这里,我第一次体会到穹顶的神圣之美。仰望着米开朗基罗设计的巨大穹窿,一束阳光透过穹顶的窗户聚光灯一般倾泻而下,在大理石地面上投下斑斓的光影。这座世界上最大的教堂,像一位沉默的巨人,用它的恢弘诉说着人类对信仰的虔诚。

圣彼得大教堂以其巨大的穹顶闻名,靠近这个似乎有着魔力的建筑空间,透过石质雕砌的高高墙壁,仿佛能触摸到几个世纪以来无数朝圣者留下的温度;穹顶之下,仿佛得见人类对信仰的无限追求。这座教堂不仅是天主教会的象征,更是文艺复兴时期建筑艺术的巅峰之作,它的穹顶如同一只伸向天际的手,试图触摸不可及的宇宙。

圣彼得大教堂的建造历时120年,凝聚了无数建筑师、艺术家和工匠的心血。从布拉曼特到拉斐尔,再到米开朗基罗,每一位大师都为这座教堂贡献了自己的智慧与才华。米开朗基罗设计的穹顶高达136.57米,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之一。穹顶的内部装饰着精美的壁画和镶嵌画,描绘了圣经中的场景和圣徒的形象。任何人站在穹顶之下,都会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与敬畏,置身于如此一个神圣的空间,与神性产生了某种神秘的联系。

米开朗基罗在设计穹顶时,曾说过:“我要让这座穹顶超越万神殿的辉煌。”他的设计灵感上承古罗马,而他也确实赋予了这座穹顶更多的生命力,开启了教堂建筑的新篇。

教堂内的米开朗基罗雕塑作品《圣母怜子》

圣索菲亚大教堂

人类文明的更替与包容

另一处令我叹为观止的穹顶是来自伊斯坦布尔的圣索菲亚大教堂,这座见证了东正教与伊斯兰教交替的建筑,同样以其巨大的穹顶闻名于世。

站在教堂中央,巨大的吊灯一直从高处悬垂而下,被石灰覆盖过的穹顶上金色的马赛克镶嵌画被遮蔽后又陆续重见天日,而今再次被白布高悬屏蔽。我曾多次造访这座宏伟的建筑,每次都深深地沉浸于其建筑的宏伟和细节的精美。

远眺圣索菲亚大教堂

当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苏丹穆罕默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后,圣索菲亚大教堂被改建为清真寺,并更名为“阿亚索菲亚清真寺”。而当我第一次进入这座大教堂的时候,它又是以博物馆的身份接纳天下的游客,在这个宏伟的建筑空间中可以看到各个时期宗教的遗痕,如今时代风云变幻,而它的命运至今还未尘埃落定——因为这是一座多次修改用途的教堂,在2020年7月,土耳其政府决定将其又从博物馆改为清真寺,重新开放供穆斯林礼拜使用。

圣索菲亚大教堂的穹顶高达55.6米,直径达31.87米,归本溯源是拜占庭时期的建筑杰作,由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建造,开工于公元532年。教堂的设计师是两位数学家,他们通过精密的计算,创造出了这座巨大的穹顶。穹顶的重量通过四个巨大的拱门传递到地面,形成了教堂的支撑结构,也呈现出一种完全不同于其他西欧教堂的粗粝和力量感。当年的穹顶内部装饰着金色的马赛克镶嵌画,描绘了基督、圣母马利亚和众圣徒的形象。这座建筑如同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见证了不同信仰的碰撞与交融。

看着抱持不同目的和信仰来到这里的人们济济一堂,眼神里同样充满了对历史和文化的崇敬和虔诚,或许穹顶笼罩之下,不仅可以展示建筑的宏伟,更可呼唤世界的无限与包容。

圣索菲亚大教堂的穹顶

文化融汇的殿堂

塞维利亚大教堂

文化交融之所

沿着地中海向西,在西班牙的南部,塞维利亚大教堂也同样经历过不同文化的洗礼和交融。

本文刊登于《财富生活》2025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