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背后的故事:“这是中国的一种小鸡”
当译员(尤其是当所谓的陪同译员),免不了要上餐桌为中外宾主双方当翻译。译员这时很少能好好吃上一顿饭。不过,虽然译员在这方面吐槽很多,但其实在意的并不是自己吃好吃不好。真正让译员最苦恼、最头痛的,是该如何去翻译一道道端上桌的美味佳肴的名称。在中方安排的餐席上,外方人员除了好奇菜肴的味道,还常常好奇菜肴的名称,还有的人则爱打听所用食材,由此判断自己是否要动刀动叉去品尝。坦率地说,在各种文本翻译中,短短几个字的菜名恐怕是最不好译的。
1984年4月26日至5月1日,美国时任总统里根访华。里根夫妇抵京当晚,国家主席李先念和夫人林佳楣在钓鱼台国宾馆养源斋设宴招待美国客人。宴会上有一道“龙须面”。如果将“龙须”直译成英文“龙的胡子”,外国人听了会觉得可怕,很难提起食欲,所以有人翻成“仙女的头发”。外交部的口译员施燕华女士当时就这么翻的,里根听后说:“仙女的头发!可爱的名字。”施燕华后来说:“这对我很有启发,翻译不只是对号入座或意思转换,还要考虑到文化上的差异,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退而求其次,不译菜肴名称,只译出菜肴所用食材。但这有时也不容易,因为食材方面的单词平时译员接触不多,甚至很少留意,成了生僻词。就算是个有心人,虽曾背记过,可到了外事宴会上,却可能一时想不起来,或者索性忘得干干净净。
2007年中国举办女足世界杯期间,来津旅游的几个老外对天津美食赞不绝口,然而对一些饭店的名称却不太理解。做进出口贸易工作的孙女士接待了几名来天津看女足世界杯的欧洲朋友。一天下来,孙女士就感觉有点儿吃不消了:“每到吃饭时,没办法解释清楚一些天津的特色饭店的店名,让我实在发愁。”
孙女士说,她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咱天津餐饮的招牌——“狗不理”包子。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英语世界》2025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