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赋能历史人物“数字永生”研究
作者 王成文 张天奇
发表于 2025年4月

摘要:数字人是一种新兴的媒介形式,它既是元宇宙时代的重要社会主体,又是人工智能时代的重要应用。历史人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标识,也是中国文化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人物的数字人化,让历史人物重新“活”过来,一方面具有文化、教育、科学、社会、娱乐、商业等多重价值;另一方面也存在着还原度、产权、价值观、“恐怖谷”等现实问题,因此,在市场试错中推动历史人物数字人化的规范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数字人 历史人物 生成式人工智能 元宇宙 数字永生

历史人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文化坐标和精神标识,也是中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18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讲话中提出:“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历史人物的数字人化,是面向未来元宇宙而产生的新现象。笔者对历史人物的数字人化问题进行了系统探讨,以期推动历史人物数字人化的规范化发展。

一、数字技术赋能数字人从小众向大众

历史人物数字人,是数字技术发展到数字人阶段所产生的新现象。数字人,作为一种新媒介形式,是继数据库、官方网站、分类目录、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社交媒体、智能推荐、直播等之后被广泛应用的第九种媒介类型。

1.数字人媒介为人的发展创造了第二种可能性。数字人媒介与其他媒介相比,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数字人媒介是一种过渡性媒介。如果说元宇宙媒介是媒介技术发展的终点,那么数字人媒介则是从现在到未来的过渡性媒介,它既是未来元宇宙时代的社会主体,又是人工智能时代的重要应用。第二,数字人媒介是一种兼容性媒介。数字人媒介,既可以是独立媒介,又可以是其他媒介的重要组成部分。

媒介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人的发展。从人的发展角度来看,数字人媒介的产生,提升了媒介发展与人的发展的融合度,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第二种可能性。如果说过去人的发展问题主要聚焦于生物学意义上的肉体发展,那么数字人媒介则为人的发展创造了第二种“人的形式”,这种新的“人的形式”使得人的发展更聚焦于文化学意义的精神发展,产生了数字补全、数字孪生、数字替代、数字陪伴、数字增强、数字复活、数字永生等多种可能性。

2.从当代人物的数字人化到历史人物的数字人化。在目前数字人媒介应用中,当代人物的数字人化一直是重点领域,如娱乐明星、主持人的数字人化是热门领域。这是因为当代人物的数字人化主体明确、产权清晰。与“活在当下”的当代人物数字人化相比,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数字人化问题则关注较少,需求更为急迫。历史人物,是指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而不包括历史虚构人物或历史虚拟人物。历史人物的数字人化,既包括历史名人,又包括历史普通人。历史人物,不仅是历史社会的社会主体,而且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数字人化的价值也越来越被认可。

历史人物的数字人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小众化阶段。在生成式人工智能产生之前,历史人物数字人主要采用人工方式,具有成本高、周期长、真实性差等问题。第二个阶段是大众化阶段。在生成式人工智能产生之后,百度智能平台“文心智能体平台”等数字人开放平台开始应用,历史数字人打造成本降低,越来越多的历史人物数字人以“AI复活”名义开始涌现,不仅赵匡胤数字人、苏轼数字人、李白数字人等历史名人成为热门智能体,而且大量历史普通人的数字人也正在被开发出来。

二、历史人物数字人化的价值所在

历史人物的数字人化,具有多样化的应用场景,它不仅可以通过虚拟人的方式存在于虚拟世界之中,而且可以通过仿真机器人走进物理世界。因此,历史人物的数字人化,具有文化、教育、科学、娱乐、商业等多元应用价值。

1.文化价值:文化传播新载体,增强传承凝聚力。历史人物是传统社会的社会主体,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历史人物的数字人化,可以通过“数字永生”的方式打通文化发展的历史、现在与未来。历史人物的数字人化在文化发展中具有以下价值:第一,提升文化传承的共识性,让历史人物数字人成为凝聚文化共识的新载体,增强历史发展的向心力。

本文刊登于《传媒》2025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