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湖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推出的新闻专题片《丝路上的中国医生》以中国援外医疗队为叙事主线,聚焦其跨国支援的感人事迹,以“共享”与“认同”为精神内核。从转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该作品采用“定制化+叙事化”的传播策略,将共情因素融入视听语言,在文化差异中寻求价值共识。节目塑造了不畏艰苦、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生形象,进一步丰富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内涵。
关键词:转文化传播 国家形象 “一带一路”倡议 《丝路上的中国医生》
2023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也是中国向海外派遣援外医疗队60周年。山川异域,医术无界,白衣执甲。60年来,中国累计向全球76个国家和地区派遣援外医疗队员3万人次。为了向世界讲好中国“一带一路”故事,湖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以中国援外医疗为切入点,于2023年10月推出新闻专题片《丝路上的中国医生》,面向全球230个国家和地区播出。该专题片共五集,记录了中国医生在塞拉利昂、尼泊尔、摩洛哥、坦桑尼亚、东帝汶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展跨国援助的故事。播出后,该片收视率表现优异,前四集获同时段省级卫视收视率排名第一。2024年11月7日,该片荣获第34届中国新闻奖典型报道一等奖。本研究基于该专题片,从转文化传播的视角探讨这一实践案例,分析其创新国家形象的传播策略,以期为中国故事的书写提供经验与借鉴。
一、从“跨”到“转”:国家形象传播的理论逻辑
跨文化传播的核心是“跨”(Cross),而转文化传播的核心是“转”(Trans)。跨文化传播强调不同文化间的接触,但其实际效果往往表现为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征服和吸纳。互联网时代,跨文化传播理论已经无法充分诠释全球社会与文化的复杂变局。在此背景下,学界提出了“转文化传播”这一概念。转文化传播指的是两种或多种文化在交流和对话中产生的文化转型和变异。如今,各国文化越来越呈现杂糅的特征,媒介文化传播中“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很难用单一的国家或地区的文化来界定具体的文化现象。转文化传播概念有效概括了这一文化杂糅的过程,既强调文化间的互动、交流、融合,又揭示了其中转变和转型的动态过程,突破了原有文化的孤立状态。这一概念为理解互联网时代的文化产品生产与传播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
转文化传播并非传者对受者的文化征服,而是兼顾传播受众的文化利益。转文化传播注重全面、客观、生动地展现文化元素,能够有效避免意识形态冲突,为国家文化形象的良性传播提供助力。《丝路上的中国医生》新闻专题片是转文化传播的典型案例,也是创新国际传播表达的有益尝试。就传播内容而言,该片通过展现中国援外医疗队在异国他乡救死扶伤的故事,细腻描绘了中国医生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工作和生活,将中国医疗精神和中医药文化具象化传播,让观众认识到共建“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合作,更包含文化交流和人文关怀,从而让中国形象更加丰富、立体。
二、共享与认同:《丝路上的中国医生》的国家形象传播内涵
《丝路上的中国医生》新闻专题片深刻诠释了共享与认同的核心要义。共享即价值共享,是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达成的价值共识;认同则需要通过有效的传播实现深度的共鸣。该片通过共享与认同的双重路径,拓展了中国形象的内涵维度。
1.通过真实叙事展现“可信”的中国形象。《丝路上的中国医生》在平衡艺术追求与新闻真实性的过程中,以真实话语描述共情故事,以个体精神反映国家信仰,有效达成了价值共识。例如,在《丝路上的中国医生·塞拉利昂》中,中国医生在抢救病患儿童时坦言:“就这个医疗条件和他本身所患的疾病来说,我们没有办法去保证他如何,但是我们能保证的是,我们会全力以赴去救治这个孩子。”中医游雄在不足10平方米的诊室内,半年间接诊超3000名患者,用完了近8万根针灸针。《丝路上的中国医生·桑给巴尔》中,中国医生赵小军在结束了最后一台手术时说:“我想只要我们在这一天,我们就代表中国医疗队,为当地的老百姓做点事。”在赵小军医生所在的纳兹莫加医院,所有危重病例均需经中国医疗队诊治,中国医生团队已成为该院的医疗质量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