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微短剧的诞生与火爆引发了各大视频平台制作微短剧的热潮。视频平台微短剧在故事讲述、人物刻画和空间设计上既展现出充足的活力,也面临着同质化、脸谱化与刻板化的困境。微短剧创作困境折射出资本逻辑对人文价值的冲击以及技术迭代对微短剧创作模式的颠覆。为实现精品化创作,视频平台应从故事要素融合、角色情感挖掘、空间布景优化等层面寻求微短剧创作的破题思路,助力微短剧在新时期焕发新光彩。
关键词:微短剧 视频平台 精品化创作
近年来,快手、抖音、视频号等新兴视频平台异军突起,成为数字时代文化传播和娱乐产品消费的重要渠道。在此背景下,微短剧行业呈现井喷式发展趋势。DataEye发布的《2024年微短剧买量投流数据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网络微短剧的市场规模为373.9亿元,同比增长267.65%。微短剧以其短小精悍、节奏明快的叙事风格满足了当代观众的碎片化阅读需求,加速推进了传媒行业新生态的形塑。然而,微短剧为视频平台带来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亦暴露出创意贫乏、题材单一等问题,数量与质量之间并未形成正比。因此,如何提升视频平台作品的制作水平与艺术价值,推动微短剧从“博眼球”“拼爽感”向精品化方向发展成为创作主体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视频平台微短剧的发展现状
微短剧拓宽了影视艺术的表达边界,在现代影视剧生产中激发出新的创作活力,也吸引了大量影视剧观众的热切关注。然而在追求精品化的道路上,微短剧创作亦面临着诸多挑战。
1.内容创作:快节奏叙事中潜藏同质化隐忧。相较于传统影视作品的细腻铺陈,微短剧往往采取大刀阔斧的手法以省略繁复的背景信息,直接切入核心剧情。快速的叙事节奏高度迎合了视频平台用户碎片化的信息消费习惯,使观众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收获情感推进、剧情反转的“爽感”。以腾讯视频出品的《拜托了!别宠我》为例,该剧情节紧凑,女主角在三分钟内便完成了“穿越并重生到炮灰女配身体”的全部过程,紧凑的剧情让观众不得不将注意力聚焦在“主角如何逆袭”这一关键问题上,体现出快节奏叙事在优化观众体验方面的强大功能。但这种追求效率与即时满足的叙事方式难免会忽略世界观的构建和对人物行为逻辑的深度挖掘。为确保故事的连贯性与可信度,创作者在微短剧制作中常常会依赖“种田”“系统”“穿越”等既定故事模板,使用固定模板虽有利于简化前期铺垫,但容易导致微短剧内容的同质化。这不仅会削弱作品的艺术价值,长远看来也必然抑制微短剧行业的整体活力,阻碍微短剧向多元化、精品化发展的道路迈进。
2.人物塑造:沉浸式表达中隐藏脸谱化迷思。视频平台微短剧通常采用竖屏、小屏创作模式,画面重心聚焦于角色,为观众构建起具有高度沉浸感的观剧场景。这种直观而亲密的视角能够拉近观众与角色的心理距离,促使观众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与情感共鸣。以杭州仟亿传媒出品的《这个男主有点冷》为例,该剧采用近景拍摄、竖屏播放,放大了角色在画面中的占比,以紧凑的镜头语言迅速勾勒出主角的鲜明轮廓,让观众在有限的时长内迅速了解该剧主角的性格特点与形象定位。但过度聚焦角色的形象描画容易导致人物的脸谱化。为提高人物辨识度与记忆点,不少微短剧选择将复杂多维的人物性格简化为“腹黑”“反差萌”等性格标签,忽视叙事和剧情在人物性格刻画中的重要作用。同样以《这个男主有点冷》为例,剧集制作方反复渲染、固化男主“清冷”的形象特质,虽然成功表达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却损害了人物的立体性,导致人物悬浮于故事世界、人物行为逻辑难以被观众理解。
3.空间设计:浅表化场景中暗含刻板化倾向。传统影视作品善于借助精心构建的舞台布景渲染情感氛围、补充故事背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