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通过“诗词+音乐”的创新表达方式,展示了古诗词在当今社会的教育价值、文化价值、伦理价值,大力弘扬中国文化传统中不断进取的奋斗精神、崇高炽热的家国情怀、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并以诗词发展为脉络、以诗词景观为抓手呈现中华文脉底蕴,促使观众在追本溯源中树立文化自信。
关键词:古诗词 音乐 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
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是央视以经典古诗词为媒介,在锦绣山河与人间烟火中传唱经典,培育“大美中华”文化自信的电视节目。这种通过音乐表达中华文化的成功实践,是电视人践行“古为今用”文化创作基本规律的又一成果。笔者以《经典咏流传》为研究案例,深入剖析音乐文化节目在构建文化自信方面的创新路径。
一、展示古诗词在当今时代的社会价值
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年文明的智慧、审美与情感,是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纽带。在新时代,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科技的进步,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让古诗词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并成为构建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在这一背景下,《经典咏流传》以诗词为媒、以音乐为桥,通过现代化的表达方式,让传统文化走进更多人的生活,使古诗词不仅具有深厚的社会价值,更成为新时代文化自信建设的重要载体。
1.展示古诗词的教育价值。古诗词是培养语言能力、提升文化素养的重要资源。《经典咏流传》选取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作品,如《明日歌》《登鹳雀楼》等,以音乐的形式加深观众对诗词的理解,让学习古诗词不再是单调的记忆,而是充满情感共鸣的体验。这种创新传播方式,使古诗词的教育价值得到了充分发挥,还增强了青少年的文化认同感,为文化自信奠定了基础。同时,诗词本身蕴含着语言的韵律之美、意象的画面感。《经典咏流传》通过流行、民谣、摇滚等多种音乐风格的演绎,使古诗词的艺术魅力和美育价值变得更加直观可感。例如,张杰演唱的《少年中国说》以激昂的旋律表达了青春力量,让观众在诗词与音乐的结合中感受到民族精神的振奋,从而深切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并促使个人素养得到较好的提升。
2.展示古诗词的文化价值。《经典咏流传》通过音乐的感染力,放大了古诗词的情感共鸣。吴彤演唱的《满江红》,用雄浑激昂的嗓音再现岳飞的壮志豪情,激发观众的爱国情感;支教老师梁俊与山村孩子梁越群深情演绎的《苔》,用温暖的旋律传递出普通人奋斗不息的精神,使这首本不起眼的小诗成为新时代激励人心的佳作。这些作品不仅让观众感受到古诗词的美感,激发了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更在情感层面建立起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这种文化认同正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另外,《经典咏流传》通过国际化的传播方式,让古诗词成为连接世界的文化桥梁,使中华文化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展现独特的价值。节目不仅在国内掀起了诗词热潮,通过网络传播,也让海外华人和外国观众得以欣赏中华诗词之美。这种文化传播的成功,正是文化自信自强的体现。因为文化自信的核心在于让国人认同、热爱自己的文化,并能够自豪地向世界展示。
3.展示古诗词的伦理价值。《经典咏流传》中的诸多作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伦理内容紧密结合,使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光彩,并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提供精神支撑。譬如,王耀庆在节目中用相对舒缓的风格将文天祥的忠烈诗篇《过零丁洋》娓娓道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寄托着千古忠烈对国家的钢铁意志,也体现了文人最深切的爱国情怀。厦门六中合唱团温情献唱《送别》,以缓缓流淌的旋律表达朋友之间的不舍之情,让观众在音乐中体会到友情的珍贵。这种以音乐为媒介的表达方式,使诗词中的友善精神更加生动可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理念高度契合,鼓励观众珍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促进社会和谐。《经典咏流传》通过现代音乐的演绎,使古诗词中蕴含的伦理价值以更直观、更具象的方式展现在观众面前。
整体而言,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依然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经典咏流传》通过创新的音乐表达方式,让古诗词焕发新的生机,使其在教育、文化、伦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也为文化自信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