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籍博主网络“热梗”对中国文旅形象的传播构建
作者 刘冠宏 项菲 李丹
发表于 2025年4月

摘要:近来,不少外国游客纷纷涌入中国,“China Travel”“144小时中国游硬控老外”“City不City”等相关话题迅速在网络发酵,掀起了“老外中国游”的热潮。特别是随着我国72或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的实施与优化,免签“朋友圈”持续扩容,不仅为外国游客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引发了一场关于中国文化深度体验的浪潮。外籍博主作为跨文化沟通的桥梁,其创作的网络“热梗”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对中国文旅形象的构建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外国博主 网络“热梗” 文旅形象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国际交流合作日益密切。2024年7月5日,国家移民管理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全国各口岸入境外国人1463.5万人次,同比增长152.7%。其中,通过免签入境854.2万人次,占比58%,同比增长190.1%。上述数据一方面反映出中国过境免签政策持续实施与不断深化所取得的成效,另一方面也彰显了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中所展现出的对外国游客的强大吸引力。“外籍博主”凭借其独特视角、生动语言以及跨文化敏感度,创作了一系列跨越国界的网络热梗,成为连接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重要纽带。网络热梗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现象,以其“高传播性、强互动性”为中国文旅形象的构建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

一、外籍博主“爆梗”的文化传播现象分析

当前,在全球化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梗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现象,跨越国界限制,形成了文化传播与受众互动的全新景观。美国博主保罗·迈克·阿什顿(Paul Mike Ashton)网名保保熊,其以在中国旅行时通过中英文“混搭”的方式创造的“City不City”热梗,赋予了英文单词“City”全新的内涵。在此语境下,“City”被注入了“城市化、洋气、时髦”等多重含义,这一独特的表达方式也凭借其搞笑的语音语调迅速在网络空间走红,进而演变成一种评价城市现代化与国际化的流行语汇。这一现象不仅凸显了互联网作为“文化加速器”的作用,还深刻反映了当代社会对于身份认同与文化融合的迫切需求,体现出跨文化交流的“复杂性”与“创新性”特征。

“City不City”热梗的走红绝非偶然,随着中国免签“朋友圈”的持续扩容,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前来“打卡”。此外,也有不少外籍博主在微博、小红书、TikTok、YouTube、Instagram等国内外社交平台上,记录并分享自己的在华体验,深度挖掘中国的文化及生活。例如,美国博主凯瑟琳,在抖音、B站、YouTube等国内外视频平台开设自媒体账号,通过亲身体验分享中国乡村生活,多角度展现中国乡村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以及农村居民的日常风貌,她希望能通过拍摄视频的方式向世界传播更加真实、客观、生动的中国。这些外籍博主通过视频、图片等多种形式,生动展现了中国城市及乡村的现代风貌,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有效促进了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随着“City不City”等网络热梗的持续发酵,其已逐渐超越了简单的语言游戏范畴,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映射出年轻一代对于城市生活多样性与品质追求的共鸣。特别是网络热梗的广泛传播,既加剧了互联网文化全球化趋势,也体现出社交媒体平台在文化传播中的核心地位,更为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了新的契机与平台。总而言之,外籍博主“爆梗”现象频频出圈,不仅归功于中国深厚文化的“软实力”,更离不开中国强大的“硬实力”。如今,外籍博主的网络热梗正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及对话当中,以其独特的视角生动地诠释着中国故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跨越文化界限,成为连接不同文化背景人群的新桥梁。让世界各地的朋友,得以窥见中国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

二、外籍博主网络“热梗”的跨文化传播逻辑

网络热梗的传播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其背后的传播逻辑深刻影响着信息的流通与文化的交融。内容关注度作为网络热梗的传播起点,其形成依赖于内容本身所具备的新颖性、趣味性及时效性。通过触发受众群体的共同情感,促使内容进行裂变式传播,特别是在网络的“放大”作用下,网络热梗得以在短时间内急剧扩散,成为跨文化传播的流行符号。

本文刊登于《传媒》2025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