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与云计算等技术浪潮的推动下,全球影视产业由单一的技术创新提升到多维的服务、理念转型,经历着从生产范式到传播逻辑的颠覆性变革。从交往边界突破到想象扩充,再到理念探索和实践落地,影视国际传播不断获得新思路和新方法。由中国传媒大学智能科学系主任刘杉所著的《智能时代的影视国际传播》一书,聚焦中国影视国际传播在人工智能大潮下的机遇与挑战,系统梳理了智能技术与影视产业的深度融合。本书不仅揭示了技术如何重塑影视内容生产的底层逻辑,更以全球化的视野探讨了智能技术对跨文化、跨语境传播的深刻影响,从技术赋能、传播革新、文化突围三个维度,深入剖析了智能技术是如何重构中国影视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力和竞争力。
智能技术驱动影视生产:从工具辅助到生态重构。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更新,影视工业正经历创作范式的深层变革,由最初的技术探索阶段进入了量化重组和深度辅助阶段。本书洞察了智能技术为影视内容生产带来的积极效能,并从产业演进视角观察影视生产的新模式。多种技术渗透与产业转型的共振效应,正在重塑影视产业的底层逻辑,为内容生产开辟出虚实融合的新赛道。
现在,越来越多地融入智能技术的影视作品在市场上涌现,影视产业进入沉浸式传播新阶段,实现了影视传播从“看见”到“走进”的新境界。多重感官交互技术重构了传统影视的接受方式,使受众从单向接收者转变为具身体验者。譬如,法国Excurio团队开发的“消失的法老”项目运用动态空间定位技术,构建了可自由探索的金字塔虚拟场景,这种空间叙事模式使文化传播突破了平面化信息传递的局限。我国《舌尖上的中国》系列采用的AR识别技术,通过虚实影像叠加实现了烹饪过程的立体化呈现,验证了感官沉浸对文化认知的强化作用。从这个层面来说,具身认知能够增强影视作品的感染力,提升跨文化理解,减少文化折扣。
智能技术与影视产业不断交织互动,驱动着艺术创作权力结构的范式转移,人机协同创作范式逐渐成为影视工业化进程的重要特征。在传统影视生产体系中,剧本创作、视觉呈现与技术实现三个核心环节存在着显著的线性依赖关系,其创作效能受制于人类创作者的经验积累与认知边界。然而,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突破性发展正在重构这一产业格局,智能技术完成了从工具性辅助到主体性参与的范式跃迁。具体而言,自然语言处理模型通过语义网络构建可实现剧本主题的深度解构与叙事框架的多维生成,而基于对抗生成网络的深度学习算法则能对分镜脚本进行美学维度的参数化优化。这种将机器学习算法深度嵌入创作决策环路的实践,标志着影视艺术生产模式已突破线性工作流的固有范式,转向基于数据反馈的动态生成机制,印证了技术理性与艺术感性在数字创作时代的融合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