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我国的药用昆虫
作者 杨红珍
发表于 2025年4月

在沙滩漫步的时候,你有没有见过一个个漏斗形的小坑?这些外形规整的小坑不像是风吹出来的,也不像是孩童挖出来的,而像是精心营造出来的。如果你多停留些时间,或许能目睹一场掠食大战:一只蚂蚁正在随意溜达,没想到,松软而光滑的沙坑边缘竟让它掉进坑里。正当蚂蚁奋力往上爬时,坑底突然伸出两只大牙,它们紧紧夹住蚂蚁并将其拽进沙中。这时,如果你拿个小铲挖一下这个小坑,或许会挖出一只长着两颗大牙、样貌丑陋的虫子,它就是蚁蛉的幼虫—蚁狮。蚁蛉科昆虫的成虫都很柔弱,但它们的幼虫异常凶狠,尤以吃蚁类著称,故名蚁狮。因为蚁狮会倒退行走,所以也被称为倒退虫、倒行狗子、缩缩;又因为它们多生活于沙土中,所以还有沙牛、沙猴、地牯牛、土牛、沙鸡等俗名。

精心制造 阱底捕杀

远古时期的人们为了成功捕获猎物,常常在猎物出没的地方挖一个大坑以制造陷阱,然后在坑里放一些尖刺,待猎物掉进坑中被尖刺所伤而爬不上来时,将其捕获。其实,这样的捕猎方法早在晚侏罗纪时期就被蚁狮用过了,而且沿用至今。

蚁狮是怎样制造陷阱的呢?制造陷阱前,蚁狮会依次将尾部、腹部、头部陷入沙中,然后在沙下钻来钻去以寻找适宜的位置。找到合适位置后,它一边后退,一边用头部和颚管将沙粒抛向身后。由于抛出去的沙粒会很快滚落下来,所以它需要更快地钻沙,同时不断用前足拍打坑壁,使之更坚实,最后就形成了一个漏斗形的陷阱。

蚁狮对于构筑陷阱的位置、沙土的含水量、陷阱斜面的角度都有一定的要求:沙面既要有植物,又不能太多;含水量不超过2%的沙土最适合制造陷阱;38°~42°的倾斜坡度既能让蚂蚁等猎物落入其中,又能保证陷阱不易坍塌。

虽然从名字来看,蚁狮好像只吃蚂蚁,但其实它可以捕食至少14个目的昆虫和一些小型节肢动物。蚁狮捕捉猎物的有力工具是它那尖锐而有力的口器。蚁狮头部有一对强大的向前突出的颚管,状如鹿角,这是由上颚和下颚组成的尖锐而弯曲的空心长管式口器。当猎物从陷阱边缘路过时,蚁狮能够感觉到猎物的动静。如果猎物没有掉入陷阱,蚁狮就会用颚管不断地将沙粒抛向它,直到它跌入陷阱。蚁狮也会在猎物所在位置的下方向后退缩,造成该位置塌陷,使猎物落入陷阱。

一旦跌落陷阱底部,猎物就如瓮中之鳖。蚁狮会迅速用大颚紧紧钳住猎物,并将其拖入沙中,然后把颚管插入猎物体内,注入毒素以溶解其内脏,最后美美吸食一顿。

本文刊登于《百科知识》2025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