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上班族的通勤情绪指南
作者 何吴明
发表于 2025年4月

想象一下,每天早晨,无数人像勤劳的蜜蜂一样,从温暖的巢穴(家)飞向繁忙的花丛(工作地点)。这就是通勤,这就是城市打工人的日常“迁徙”。

千万别小看通勤的过程,它可不仅仅是车轮滚滚那么简单。通勤就像一场大型的社交舞会,每个人都在其中扮演着角色:司机、乘客、行人……各种角色互动交流,各种行为和情绪彼此交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通勤场域”。

在通勤路上,有车水马龙的喧嚣,也有清晨的清新空气,还有突如其来的交通事故。这些环境因素,就像调味剂一样,影响着我们的心情。所以,只有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才不会让情绪被喧嚣的人群或拥挤的车流左右。

识别通勤中常见的应激源

通勤不只是司机、乘客和行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还涉及车内外环境对人的影响。在通勤过程中,情绪管理至关重要,通过调控认知和行为,我们可以避免成为各种“刺激”(包括社会刺激和物理刺激)的奴隶。

在通勤过程中,人接受到刺激并做出反应,其实是一个应激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应激源和应激反应两个部分。识别应激源并调控我们的应激反应,是情绪管理的基本途径。那么,什么是应激源呢?应激源是指那些能引起自主神经系统反应的刺激物(见表1)。

识别在通勤中可能遇到的应激源,是进行情绪管理的基础。这个步骤会帮助我们了解情绪波动的原因,从而提升自我监控的能力。下面提供一些可能导致应激反应常见的情境。

挫折

未能按时到达目的地或者预感自己无法及时到达目的地。

趋避冲突

绿灯很快将转换为红灯,作为司机要选择该加速冲过去,还是减速等待。

焦虑

不知道网约车是否能及时赶来。

生活事件

长假后第一次上班通勤,或者发生了某些重要生活事件(如亲人去世、结婚或离婚)后的通勤。

贫穷和不均

看到他人的名车、名牌衣物或其他奢侈品而产生心理波动。

偏见和歧视

自我价值感低的人容易将模棱两可的外部社会刺激解读为对自己的不敬。

物理应激源

搭乘公共交通工具通勤的上班族除了会接触各种各样的人,还会接触到不同的物理环境。拥挤程度、温度、空气质量、噪声、振动、光线和座椅的人体工效学水平等,都可能成为乘客的应激源。此外,许多研究发现,高温会增加司机的攻击性行为,如错过更多刹车信号、更频繁或更用力地按喇叭。高温还会与湿度、风力和气压等物理因素相互作用,进而影响司机的情绪。

人格不同,感受有差异

那么,如何在每天的通勤时间控制好自己的应激反应呢?关键在于深入了解自己,同时理解他人。

每个人的人格,即在认知、情感上的稳定模式,都会展现出独特的信念、情绪和行为方式。如果人格是一朵花,需求就是孕育花朵的土壤,不同的需求催生了不同的人格。因此,人们在面对不同的情况时,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

反社会人格者的核心需求是刺激。

本文刊登于《百科知识》2025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