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习近平总书记给上海市杨浦区“老杨树宣讲汇”全体同志温情脉脉、满怀期望的回信,激励着杨浦区干部群众共建和谐美丽城市、共创幸福美好生活。作为近代上海的工业之源,杨浦经历了激荡澎湃的时代浪潮,见证了百年工业的发展历程。从城区文脉到红色工运,从百年兴业到工匠制造,从保护传承到活化利用,从历史记忆到城市公园,黄浦江两岸的巨大变迁记录着杨浦城市建设者的坚守与情怀,正所谓“回望杨浦百年路,续看今朝胜昔日”。
近代中国工业摇篮
杨浦区位于上海中心城区东北部,地处黄浦江下游西北岸,与身处改革开放前沿的浦东新区隔江相望。杨浦距吴淞口不足10千米,作为黄浦江支流的杨树浦穿城而过,往来船舶经此抵达吴淞口出海。缘于优渥的地理区位和发达的水运网络,晚清时期英美列强展拓界址、开路设厂,将杨浦纳入公共租界范围,使其成为近代上海最大的工业区。
杨浦因杨树浦而得名。杨树浦是沪东地区的主要河道之一,它西北起于走马塘,东南注入黄浦江,河长4500米,宽16米,是黄浦江的一条支流。杨树浦还有诸多别名,如杨名港、杨名浦、杨木浦、兰路港、兰州河等。1869年,租界工部局修筑了一条从东大名路到杨树浦的马路,这就是现在的杨树浦路。此后,随着城区人口激增、工商业日臻繁荣,杨树浦声名显赫,人们遂以杨树浦指代这片区域。民国时期,政府在此设立第二十区(杨树浦保甲区)。直至1950年,该区才正式改称为杨浦区,并一直沿用至今。
杨浦的近代工业肇启于19世纪80年代。在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的大力扶持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新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上海涌现。不久,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外商开始在上海投资设厂。在外商企业与民族企业的共同推动下,近代上海工业迈向了大发展时期,杨浦也因工厂林立而声名鹊起。
上海梅林罐头食品厂
20世纪20年代,中国罐头工业十分萧条,上海充斥着肆意倾销的外国罐头。几名中国厨师和蔬菜销售商怀揣振兴国货的信念,在杨浦蓝维霭路唐家湾租赁了一间石库门房子。他们集资数百元,在此购置了一具土灶、一口蒸锅等,成功熬制出口味纯正的番茄沙司,由此打破了上海餐饮业洋货一统天下的局面。
1930年7月,以“独天下而春”的梅花为名,上海梅林罐头食品厂创立。因物美价廉,梅林罐头深得上海西餐厅的钟爱。为了扩大产能,厂主大量订购各式制罐设备,并投资营建新的厂房。一时间,梅林罐头誉满上海。抗日战争期间,梅林罐头食品厂以“生产救国”为口号,提倡国货自强,主张研制具有上海风味的中式罐头。如今,梅林罐头食品厂已走过了90多年的发展历史,其生产的梅林午餐肉更是蜚声海内外。
上海第十七棉纺织厂
20世纪20年代,日商大阪东洋株式会社在上海杨树浦路兴建裕丰纱厂。裕丰纱厂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主要由四个分厂组成,皆为锯齿形平房;北部工厂又被称为北厂,是一座两层封闭式的厂房。当时,裕丰纱厂安装有空调设备,采光、通风、温度和湿度均可人工调节,在上海乃至中国都是较为先进的厂房。裕丰纱厂生产的“龙头细布”驰名中外,其生产的仙桃牌棉纱线同样享誉世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裕丰纱厂被人民政府接管,后改名为上海第十七棉纺织厂,并成为全国第一家批量生产棉型腈纶针织纱的企业。2010年,为了迎接上海世博会,上海第十七棉纺织厂被改造为上海国际时尚中心,成为汇聚众多品牌,融时尚精品、餐饮娱乐、滨江休闲、创意设计于一体的多功能展示中心,现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工业遗产旅游基地。

杨树浦发电厂
1911年,英商在黄浦江边建造了上海工部局电气处江边蒸汽发电站,这是中国最早的大型火电厂。1929年,上海工部局将其出售给美商,发电站也易名为上海电力公司。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军队强行占有上海电力公司。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接收了发电厂,并将其归还美商继续经营。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上海电力公司的发电量占全国发电量的10%,供应着上海近80%的电力。1950年,上海电力公司更名为杨树浦发电厂。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前夕,被誉为“中国电力工业摇篮”的杨树浦发电厂关停,后改造为上海工业旅游景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