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七雄五霸斗春秋。秦汉兴亡过手。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明代文学家杨慎的这首《西江月》是古典小说《东周列国志》的开篇词,也常被用作评书的定场词。这首词浅显平实,唯一需要解释的是“北邙无数荒丘”中的“北邙”,它指的是洛阳城北的邙山,又称北芒、北邙山。在中国古代,如果说终南山是最著名的南山,那么邙山无疑是名气最大的北山。
中国最大的古墓群
洛阳是闻名于世的古都,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它位于洛河冲积谷地中,四周群山环绕。广义的邙山位于黄河南岸,西起三门峡,经洛阳一直绵延至郑州;狭义的邙山则是广义邙山的洛阳段,它是黄河与洛河的分水岭,也是洛阳北部的天然屏障。邙山并不奇峻,平均海拔仅300余米。它的形成过程与黄土高原类似,是黄土在风力作用下长年累月堆积而成,山顶开阔平坦,山坡起伏和缓,远远望去更像是隆起的台地。邙山的黄土层深厚、质地坚硬、渗水率低,从山上往下挖十多米都见不到地下水,非常适合建造墓穴。此外,古人认为北方象征寒冷、幽暗和死亡,所以墓地多选在居住区北边。古代的风水堪舆理论也认为“头枕山,脚蹬川”的高地是理想的安葬先人之地,邙山正好符合这些条件。
洛阳是一座历史悠久、人烟辐辏的大都市,从东周开始,大量帝王公卿均安葬于洛阳附近的邙山,仅帝陵就有31座。“上有好者,下必效焉”,民间也逐渐形成“死葬邙山”的风气,文人墨客、富户巨贾及平民百姓纷纷在此建墓修坟,形成了“生在苏杭,葬在北邙”的民谚。如今,邙山上的历代墓穴数量达数十万,成为我国最大的古墓群。新坟压旧坟,断壁残碑随处可见,几乎“无卧牛之地”。
千百年来,邙山见证了无数生离死别,林立的墓茔让来到此地的人产生哀伤愁苦的情绪,引发对世事沧桑、历史兴亡的感慨。历代文人的笔墨更是将邙山渲染成一幅情感丰沛的画卷,使其成为充满怀念与哲思的圣地。
坟墓和死亡的代名词
东汉时期,皇帝和官员纷纷在邙山上修建陵寝。然而,在东汉末年,政局不稳、社会动荡,为夺取财富,地方豪强董卓派吕布开掘帝陵及公卿坟茔,将墓中珍宝据为己有。
多年后,西晋文学家张载辞官归隐,途经邙山,他纵目远望山上的坟冢,有四五座高坟格外显眼,向人打听才知道,它们都是东汉皇帝的陵墓,因无人修缮,草木丛生。被眼前荒废凄凉的景象触动,张载写下两首《七哀诗》,其中一首写道:“北芒何垒垒,高陵有四五。

